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重大项目成果——《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下简称《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甄占民表示,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责任、有义务在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方面走在前、作表率。
甄占民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汇聚了由各方面骨干专家学者组成的优秀科研团队,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持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对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多轮研讨和集体攻关,推出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该书在吸纳社科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不少创新之处,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旗帜和灵魂、“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文化兴盛和中华文明转型的必由之路、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数字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强劲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全球文明新秩序的新理念等创新性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会议并介绍《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组织编撰过程。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会议并介绍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组织编撰过程。他谈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部署实施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组织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是研究阐释工程启动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的首个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采取集体攻关、分工协作的方式,汇集院内外80余名专家学者,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形成了50余万字研究成果。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编委会成员、课题组成员及院属单位代表、出版单位代表等参加会议。会上,课题组成员代表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一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罗文东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罗文东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创性贡献和重大意义”部分内容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论以及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重大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科学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关于“第二个结合”的时代背景和首创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谈到,“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文化生命,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打开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空间,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主体性,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李河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通过介绍数字文化中国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李河认为,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文化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数字文化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国数字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日益清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领域快速实现从“在地文化中国”向“数字文化中国”的转变,数字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2035年的文化强国必将是数字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展现为数字文明新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人民文化实践”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一书中提出的新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介绍到,“人民文化实践”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活动。这一概念源自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文化实践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以文弘业、以文立心,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介绍了“2023年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调查”相关情况。调查表明,民众对当前文化发展的总体满意度高、信心强,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旋律文化,整体上偏好中华文化底色的文艺作品,并认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可以兼容并蓄。新媒体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数字文化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民众认为公共文化服务较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能够满足不同维度的个体需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鲁亚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通过回顾北京市文化建设实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鲁亚认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首都文化建设,对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系统阐述,既深刻回答了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又有力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首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月2日,《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京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重大项目成果——《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下简称《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甄占民表示,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责任、有义务在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方面走在前、作表率。
甄占民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汇聚了由各方面骨干专家学者组成的优秀科研团队,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持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对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多轮研讨和集体攻关,推出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该书在吸纳社科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不少创新之处,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旗帜和灵魂、“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文化兴盛和中华文明转型的必由之路、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数字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强劲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全球文明新秩序的新理念等创新性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会议并介绍《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组织编撰过程。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会议并介绍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组织编撰过程。他谈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部署实施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组织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是研究阐释工程启动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的首个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采取集体攻关、分工协作的方式,汇集院内外80余名专家学者,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形成了50余万字研究成果。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编委会成员、课题组成员及院属单位代表、出版单位代表等参加会议。会上,课题组成员代表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一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罗文东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罗文东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创性贡献和重大意义”部分内容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论以及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重大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科学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关于“第二个结合”的时代背景和首创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谈到,“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文化生命,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打开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空间,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主体性,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李河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通过介绍数字文化中国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李河认为,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文化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数字文化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国数字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日益清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领域快速实现从“在地文化中国”向“数字文化中国”的转变,数字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2035年的文化强国必将是数字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展现为数字文明新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人民文化实践”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一书中提出的新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介绍到,“人民文化实践”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活动。这一概念源自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文化实践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以文弘业、以文立心,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介绍了“2023年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调查”相关情况。调查表明,民众对当前文化发展的总体满意度高、信心强,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旋律文化,整体上偏好中华文化底色的文艺作品,并认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可以兼容并蓄。新媒体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数字文化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民众认为公共文化服务较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能够满足不同维度的个体需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鲁亚作专题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通过回顾北京市文化建设实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鲁亚认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首都文化建设,对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系统阐述,既深刻回答了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又有力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首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月2日,《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京发布。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