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2年12月3日,全国哲学博士后论坛(2022)顺利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哲学研究杂志社协办,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精神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构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博士后共计500余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上,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薛万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李晓琳、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主持开幕式。
张志强所长表示,本次论坛召开恰逢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精神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项庄严使命,哲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是当代哲学人的职责所在,要用哲学来关心时代,用具有中国精神的自主哲学引领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主持开幕式
薛万里巡视员在致辞中指出,博士后制度是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已累计招收博士后31万余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青年英才。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全国哲学社会领域最早设站的单位之一,多年来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搭建高水平成果出版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支持博士后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本次论坛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聚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体现了哲学研究的文化自觉与世界眼光。
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薛万里致辞
李晓琳副局长在致辞中表示,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国社科院和哲学所的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中国社科院进人的主渠道和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为促进博士后成长,中国社科院采取了提供科研经费支持、资助成果出版、加大住房保障、促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作为最具学术创新潜力的青年群体,希望各位博士后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与使命,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委会秘书长李晓琳致辞
刘志彧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内蒙古大学一向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多年来成功申获众多重大项目,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将会着力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本次论坛主题鲜明,既具时代性也有现实性。参会的论文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兼顾地方议题,赋予了本次论坛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致辞
王立胜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建站于1999年,现有12个学科方向,涵盖了哲学领域的全部二级学科,为中国哲学界培养了大批高水平青年人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论坛紧扣时代主题,抓住理论领域的关键问题,体现了哲学研究的责任担当。本次论坛是学术思想的分享与交锋,是一场哲学盛宴,也是全国哲学青年精神思想交汇的高光时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致辞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共分为三个单元。主旨报告第一单元由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张吉维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和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兼书记景剑峰教授作主旨报告。
张志强所长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具体阐释了“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及内在机理,从现实的、历史的、实际的维度对“两个结合”的哲学基础做了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景剑峰院长从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分析了中西哲学“无”的观念比照,看到人类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于“无”的探讨存在着差异性和相似性,论述了马克思哲学以来“无”的问题的新变化,深刻彰显于实践论层面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也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思潮和观念的变迁,具有深刻的当代启示。
内蒙古大学哲学院院长兼书记景剑峰教授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第二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讲述了东西方“自然”的哲学观,西方和中国在“自然”表达上存在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哲学“自然观”最新体现,也是西方“自然”的落脚点。
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表示,哲学知识体系可看作是哲学的一种观念系统,所谓自主就意味着不依靠其他系统而形成自身特有的一些概念、理论、体系。建构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积累意义的成果;要在总结反思以往丰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还要扩展视域,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成果,形成具有历史价值的知识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上高度相通,在术语表达和语言风格上也较为接近。
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作主旨报告
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确立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解析才能成为真问题,找到真答案,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把握哲学话语,中国思想西方话语的格式化是把双刃剑。
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第三单元由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兼书记景剑峰主持,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以“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为题,论述了哲学概念的家,家是人类延续的基本机构,家是研究现代性的一个线索,值得研究,阐述了离家与归家的哲学涵义。
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问题”为题进行了发言,具体阐释了如何理解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两个重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学部委员以“中国哲学不需要特殊身份”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中国哲学不需要特殊身份,而是应回应人类面临的普遍和共同的问题,引进逻辑方法,同时发挥中文意象的链接力,形成强强联合,把“文化”做成“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作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以“深度科技化时代科技哲学以科技人文的新构建”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要通过科技人员与科技人文的新构建,来汇通深度科技化时代的科技与人文,为科技与人的未来探寻新的价值锚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下午,大会设置了6个平行分论坛,分论坛主题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近代哲学的综合创新、中国哲学的特性与形态(一)、中国哲学的特性与形态(二)、外国哲学的当代审视、中西古今之间的哲学。共计36位博士后、青年学者在分论坛作报告和学术讨论。6个分论坛的主持人和点评人对发言人的论文进行了深刻生动的点评。
分论坛一至六部分合影
大会总结暨闭幕式由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兼书记景剑峰主持,各分论坛代表就本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张吉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对大会作了总结发言。大家纷纷表示论坛内容充实,讨论热烈,收获颇丰。
(大会人员合影)
(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供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2年12月3日,全国哲学博士后论坛(2022)顺利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哲学研究杂志社协办,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精神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构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博士后共计500余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上,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薛万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李晓琳、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主持开幕式。
张志强所长表示,本次论坛召开恰逢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精神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项庄严使命,哲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是当代哲学人的职责所在,要用哲学来关心时代,用具有中国精神的自主哲学引领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主持开幕式
薛万里巡视员在致辞中指出,博士后制度是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已累计招收博士后31万余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青年英才。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全国哲学社会领域最早设站的单位之一,多年来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搭建高水平成果出版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支持博士后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本次论坛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聚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体现了哲学研究的文化自觉与世界眼光。
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薛万里致辞
李晓琳副局长在致辞中表示,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国社科院和哲学所的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中国社科院进人的主渠道和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为促进博士后成长,中国社科院采取了提供科研经费支持、资助成果出版、加大住房保障、促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作为最具学术创新潜力的青年群体,希望各位博士后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与使命,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委会秘书长李晓琳致辞
刘志彧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内蒙古大学一向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多年来成功申获众多重大项目,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将会着力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本次论坛主题鲜明,既具时代性也有现实性。参会的论文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兼顾地方议题,赋予了本次论坛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致辞
王立胜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建站于1999年,现有12个学科方向,涵盖了哲学领域的全部二级学科,为中国哲学界培养了大批高水平青年人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论坛紧扣时代主题,抓住理论领域的关键问题,体现了哲学研究的责任担当。本次论坛是学术思想的分享与交锋,是一场哲学盛宴,也是全国哲学青年精神思想交汇的高光时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致辞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共分为三个单元。主旨报告第一单元由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张吉维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和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兼书记景剑峰教授作主旨报告。
张志强所长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具体阐释了“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及内在机理,从现实的、历史的、实际的维度对“两个结合”的哲学基础做了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景剑峰院长从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分析了中西哲学“无”的观念比照,看到人类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于“无”的探讨存在着差异性和相似性,论述了马克思哲学以来“无”的问题的新变化,深刻彰显于实践论层面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也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思潮和观念的变迁,具有深刻的当代启示。
内蒙古大学哲学院院长兼书记景剑峰教授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第二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讲述了东西方“自然”的哲学观,西方和中国在“自然”表达上存在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哲学“自然观”最新体现,也是西方“自然”的落脚点。
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表示,哲学知识体系可看作是哲学的一种观念系统,所谓自主就意味着不依靠其他系统而形成自身特有的一些概念、理论、体系。建构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积累意义的成果;要在总结反思以往丰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还要扩展视域,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成果,形成具有历史价值的知识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上高度相通,在术语表达和语言风格上也较为接近。
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作主旨报告
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确立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解析才能成为真问题,找到真答案,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把握哲学话语,中国思想西方话语的格式化是把双刃剑。
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第三单元由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兼书记景剑峰主持,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以“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为题,论述了哲学概念的家,家是人类延续的基本机构,家是研究现代性的一个线索,值得研究,阐述了离家与归家的哲学涵义。
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问题”为题进行了发言,具体阐释了如何理解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两个重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学部委员以“中国哲学不需要特殊身份”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中国哲学不需要特殊身份,而是应回应人类面临的普遍和共同的问题,引进逻辑方法,同时发挥中文意象的链接力,形成强强联合,把“文化”做成“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作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以“深度科技化时代科技哲学以科技人文的新构建”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要通过科技人员与科技人文的新构建,来汇通深度科技化时代的科技与人文,为科技与人的未来探寻新的价值锚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下午,大会设置了6个平行分论坛,分论坛主题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近代哲学的综合创新、中国哲学的特性与形态(一)、中国哲学的特性与形态(二)、外国哲学的当代审视、中西古今之间的哲学。共计36位博士后、青年学者在分论坛作报告和学术讨论。6个分论坛的主持人和点评人对发言人的论文进行了深刻生动的点评。
分论坛一至六部分合影
大会总结暨闭幕式由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兼书记景剑峰主持,各分论坛代表就本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张吉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对大会作了总结发言。大家纷纷表示论坛内容充实,讨论热烈,收获颇丰。
(大会人员合影)
(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供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