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姚介厚
培养研究生历来是我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所出人才的重要渠道。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我所就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文革一度停止招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1978年哲学系恢复招生,至2004年12月,哲学系已培
我于1988年至1998年任副所长期间,一直分管研究生工作。前5年
和高校相比,我所每年招收研究生的数量受限,但在培养上自有鲜明特色:我所是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专业覆盖面宽,以深造博士生为主,博士点早就多,90年代中期后已被评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可招收全部二级学科博士生(有8个博士点)。各研究室的二级学科在国内占有重要学术地位,拥有处于学术前沿之优势。我所有许多知名专家任导师,且综合师资力量雄厚。各室承担较多国家、院、所的重点项目,科研经费较充足。有扎实的学术传统与学风、活跃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氛围和丰富的图书资料。我所培养研究生不是大批量“生产”,不是一位导师同时带一、二十名研究生,而是导师单兵教练,有针对性地精心培育。所以,我所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较高,基础扎实,有专业深度,独立科研能力较强,能较好地适应科研、教学或其他工作,也有不少人较快去国外深造与发展。90年代后期以来,
具体说来,我所以往培养研究生工作的一些做法,或许可资备考或参考。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部署招收研究生。学科建设是全所业务工作之纲。当时我所每5年制订一个全所学科发展规划,对全国和我所的各二级学科情势(包括一些薄弱或空白环节)有具体分析,确定各室需配备、加强的专业。据此,每年招生计划由系主任征求各室意见、提出方案后,在办公会议上慎重讨论、决定,再上报研究生院。这样做,既有为本所各室补充所需人才之目的,也考虑到为国内哲学界输送确需的学术人才。
严格要求,把好招进研究生之关。当时是以从外单位调进人才的要求为参考标准,来招进研究生。不只是看考生的分数,还要看他的德智体的综合情况。就录取程序言,组织专门人员复试,注重考察综合知识、能力与发展潜力;听取导师和有关研究室的意见;初定后人事处专门派人去考生所在单位了解,或是函调,有的虽考分高,但人品确有问题,也不录取了;最终由所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并上报研究生院。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逐个制订培养方案。我所不搞“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培养。学生进所,在迎新会上就提出有计划严格培养的要求。导师先要花一些时间和每个学生交谈,了解他的专业知识结构、长处和欠缺处,师生共同磋商、制订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确定专门化的方向和设置所学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并使这样的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协调一致起来。所以,研究生毕业后,留所放在研究室或编辑部管用,去外单位也自有专业优势。
除了导师所授专业课外,要求学生加强外语学习与训练,并提供综合性的哲学前沿知识。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上公共外语课,鼓励他们去研究生院的外语培训中心,在外籍教师培训下,加强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一些研究生经培训后,能和外国学者作一般的学术交流。学生专业知识不应太狭窄,而我所有各室专家、学者攻坚各二级学科前沿问题、获最新学术成果之优势。从1993年起,每年我系开设“当代哲学前沿问题”大课,请各室(少量请宗教所)的学者讲国内外研究或争论的哲学前沿问题,有十几讲之多,全系学生都上此课。此课能开阔学生视野、扩展知识结构、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所以一开设就很受欢迎,后来研究生院其他系的许多学生都来听。此课也计学分,并要交短论文作为考试。这门课已成哲学系的“传统节目”,持续至今不衰。
参与科研项目,介入学术交流。不少导师让研究生参加他们所主持的科研课题,作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研究生或帮助导师搜集与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或也撰写课题中的有关部分内容。这样,研究生在学期间就得到了从事科研能力的锻炼,有助于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提供学术积累,也有助于他们毕业后较快能从事独立科研工作。哲学系和不少导师还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国内学术会议、在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听来访我所的国外、境外知名哲学家的讲演,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把握最新学术动态与成果、培养对外学术交流能力。
要求研究生以勇于创新精神,及时撰写好学位论文。这是培养研究生的最后重要一环,务求抓早抓好。哲学系要求导师们一般在第二学年初就帮助研究生选好题目,开始为写学位论文做准备,到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之初期,应大体撰写就绪,否则第二学期还要落实工作岗位,会因忙乱而使写论文粗率。哲学系和导师们要求研究生的选题应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做充填薄弱学术环节甚或有开拓性的课题,鼓励他们写论文中既勇于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又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与严谨的学风。不少导师在研究生撰写论文前,先在本研究室范围让学生做开题报告,听取、吸收本室同事们的意见,完善论文提纲,效果较好。导师们指导、帮助研究生撰写论文颇为精心,常是多次修改、以求力臻完善。哲学系按照教育部与研究生院的规定,严格组织好每位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比较规范,系里对每份答辩委员会的决议从内容到文字都认真把关,所以它们在所、研究生院的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大都顺利通过。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对研究生本人之后的学术发展也有长远意义,论文往往确定了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不少论文后经修改、充实,出版问世。
根据国外或境外留学研究生的特点,热情细致地指导、帮助他们圆满完成学业。9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研究生院的安排,我所招收了多名国外或境外留学生,韩国留学生居多,也有日本、加拿大、巴西的,较多研修中国传统哲学,也有来自台湾攻读新兴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博士生。他们怀着了解、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学科成果的热诚而来。做好培养他们的工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哲学与文化、加强我所和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学术交往,都很有意义。他们初来时,往往有语言、阅读古文、了解中国国情和生活方面的一些难处,哲学系和导师们都尽力作出特殊的安排,帮助他们及早克服障碍与困难,及早进入正规的研修轨道。除夕时际,哲学系还专门设宴会餐、一起联欢,听取他们的意见与要求。导师们给他们细心讲授,认真指导他们研修课程和撰写论文,付出了加倍的心血。历年来,我所的这项工作是做得好的,国外、境外的研究生除极少数因故休学外,大都圆满完成学业,取得学位回国或回本地区,产生良好影响,如韩国的有关学术机构对学成归国的研究生有较高评价,并和我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我所有的导师悉心带培外国留学生的事迹是非常感人的。如已不幸患癌症去世的
1999年7月我所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并开始招收博士后,这是在培养研究生的基础上,向深造研究人才的一个发展。此项工作也一直进展得较好,逐步积累经验,成效明显,获院部表扬。院人事部门主管此项工作,我所由人事处具体负责。这里根据人事处的总结,对此项工作的概况与经验,也作一简要转述。
至2004年底,我所共招收博士后41名,研究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文化哲学等7个学科,28个研究方向。目前已有7位博士后出站。他们均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研究计划,除写出较高水平的研究论著外,还发表论文50余篇,得到指导教师和有关专家的好评。出站的博士后或留用为本所的研究力量,或回原单位发挥学术优势。
建设、
把好进站关,为博士后管理打好基础。设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目的,在于造就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在博士后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坚持高标准,严把进站关,尽可能将德智体综合素质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人才录取进来。对申请进站的博士后,首先作严格的业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现有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水平、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同时,根据人事工作程序,及时与申请者所在单位或学校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政治表现及其他情况,由对方的有关部门提供政审材料。对考核的结果,由本所有关领导和人事处确认,并上报院部。
对博士后进行思想培训。请资深研究员给他们讲述“人品与文品”的专题讲座。要求博士后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做人是作文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好人,才能写出立论正确,立意高远,具有时代精神气质和感召力的文章。这使博士后们深受启发,他们表示今后不论在哪里工作,都要将做好人放在首位,要真正做到“文如其人”,承担起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
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博士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与各种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科研繁忙的情况下,尽心将博士后培养置于恰当的重要位置,认真抓好;他们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带好博士后的24字指导原则:目标明确、鼓励创新、打好基础、重在能力、方法多样、教学相长。发挥研究室的积极性,在部署工作的会议上
为博士后创造良好的研修平台。指导教
健
原载:《哲学所志1995-2005》
录入编辑:小蜜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姚介厚
培养研究生历来是我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所出人才的重要渠道。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我所就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文革一度停止招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1978年哲学系恢复招生,至2004年12月,哲学系已培
我于1988年至1998年任副所长期间,一直分管研究生工作。前5年
和高校相比,我所每年招收研究生的数量受限,但在培养上自有鲜明特色:我所是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专业覆盖面宽,以深造博士生为主,博士点早就多,90年代中期后已被评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可招收全部二级学科博士生(有8个博士点)。各研究室的二级学科在国内占有重要学术地位,拥有处于学术前沿之优势。我所有许多知名专家任导师,且综合师资力量雄厚。各室承担较多国家、院、所的重点项目,科研经费较充足。有扎实的学术传统与学风、活跃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氛围和丰富的图书资料。我所培养研究生不是大批量“生产”,不是一位导师同时带一、二十名研究生,而是导师单兵教练,有针对性地精心培育。所以,我所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较高,基础扎实,有专业深度,独立科研能力较强,能较好地适应科研、教学或其他工作,也有不少人较快去国外深造与发展。90年代后期以来,
具体说来,我所以往培养研究生工作的一些做法,或许可资备考或参考。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部署招收研究生。学科建设是全所业务工作之纲。当时我所每5年制订一个全所学科发展规划,对全国和我所的各二级学科情势(包括一些薄弱或空白环节)有具体分析,确定各室需配备、加强的专业。据此,每年招生计划由系主任征求各室意见、提出方案后,在办公会议上慎重讨论、决定,再上报研究生院。这样做,既有为本所各室补充所需人才之目的,也考虑到为国内哲学界输送确需的学术人才。
严格要求,把好招进研究生之关。当时是以从外单位调进人才的要求为参考标准,来招进研究生。不只是看考生的分数,还要看他的德智体的综合情况。就录取程序言,组织专门人员复试,注重考察综合知识、能力与发展潜力;听取导师和有关研究室的意见;初定后人事处专门派人去考生所在单位了解,或是函调,有的虽考分高,但人品确有问题,也不录取了;最终由所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并上报研究生院。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逐个制订培养方案。我所不搞“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培养。学生进所,在迎新会上就提出有计划严格培养的要求。导师先要花一些时间和每个学生交谈,了解他的专业知识结构、长处和欠缺处,师生共同磋商、制订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确定专门化的方向和设置所学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并使这样的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协调一致起来。所以,研究生毕业后,留所放在研究室或编辑部管用,去外单位也自有专业优势。
除了导师所授专业课外,要求学生加强外语学习与训练,并提供综合性的哲学前沿知识。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上公共外语课,鼓励他们去研究生院的外语培训中心,在外籍教师培训下,加强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一些研究生经培训后,能和外国学者作一般的学术交流。学生专业知识不应太狭窄,而我所有各室专家、学者攻坚各二级学科前沿问题、获最新学术成果之优势。从1993年起,每年我系开设“当代哲学前沿问题”大课,请各室(少量请宗教所)的学者讲国内外研究或争论的哲学前沿问题,有十几讲之多,全系学生都上此课。此课能开阔学生视野、扩展知识结构、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所以一开设就很受欢迎,后来研究生院其他系的许多学生都来听。此课也计学分,并要交短论文作为考试。这门课已成哲学系的“传统节目”,持续至今不衰。
参与科研项目,介入学术交流。不少导师让研究生参加他们所主持的科研课题,作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研究生或帮助导师搜集与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或也撰写课题中的有关部分内容。这样,研究生在学期间就得到了从事科研能力的锻炼,有助于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提供学术积累,也有助于他们毕业后较快能从事独立科研工作。哲学系和不少导师还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国内学术会议、在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听来访我所的国外、境外知名哲学家的讲演,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把握最新学术动态与成果、培养对外学术交流能力。
要求研究生以勇于创新精神,及时撰写好学位论文。这是培养研究生的最后重要一环,务求抓早抓好。哲学系要求导师们一般在第二学年初就帮助研究生选好题目,开始为写学位论文做准备,到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之初期,应大体撰写就绪,否则第二学期还要落实工作岗位,会因忙乱而使写论文粗率。哲学系和导师们要求研究生的选题应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做充填薄弱学术环节甚或有开拓性的课题,鼓励他们写论文中既勇于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又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与严谨的学风。不少导师在研究生撰写论文前,先在本研究室范围让学生做开题报告,听取、吸收本室同事们的意见,完善论文提纲,效果较好。导师们指导、帮助研究生撰写论文颇为精心,常是多次修改、以求力臻完善。哲学系按照教育部与研究生院的规定,严格组织好每位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比较规范,系里对每份答辩委员会的决议从内容到文字都认真把关,所以它们在所、研究生院的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大都顺利通过。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对研究生本人之后的学术发展也有长远意义,论文往往确定了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不少论文后经修改、充实,出版问世。
根据国外或境外留学研究生的特点,热情细致地指导、帮助他们圆满完成学业。9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研究生院的安排,我所招收了多名国外或境外留学生,韩国留学生居多,也有日本、加拿大、巴西的,较多研修中国传统哲学,也有来自台湾攻读新兴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博士生。他们怀着了解、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学科成果的热诚而来。做好培养他们的工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哲学与文化、加强我所和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学术交往,都很有意义。他们初来时,往往有语言、阅读古文、了解中国国情和生活方面的一些难处,哲学系和导师们都尽力作出特殊的安排,帮助他们及早克服障碍与困难,及早进入正规的研修轨道。除夕时际,哲学系还专门设宴会餐、一起联欢,听取他们的意见与要求。导师们给他们细心讲授,认真指导他们研修课程和撰写论文,付出了加倍的心血。历年来,我所的这项工作是做得好的,国外、境外的研究生除极少数因故休学外,大都圆满完成学业,取得学位回国或回本地区,产生良好影响,如韩国的有关学术机构对学成归国的研究生有较高评价,并和我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我所有的导师悉心带培外国留学生的事迹是非常感人的。如已不幸患癌症去世的
1999年7月我所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并开始招收博士后,这是在培养研究生的基础上,向深造研究人才的一个发展。此项工作也一直进展得较好,逐步积累经验,成效明显,获院部表扬。院人事部门主管此项工作,我所由人事处具体负责。这里根据人事处的总结,对此项工作的概况与经验,也作一简要转述。
至2004年底,我所共招收博士后41名,研究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文化哲学等7个学科,28个研究方向。目前已有7位博士后出站。他们均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研究计划,除写出较高水平的研究论著外,还发表论文50余篇,得到指导教师和有关专家的好评。出站的博士后或留用为本所的研究力量,或回原单位发挥学术优势。
建设、
把好进站关,为博士后管理打好基础。设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目的,在于造就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在博士后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坚持高标准,严把进站关,尽可能将德智体综合素质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人才录取进来。对申请进站的博士后,首先作严格的业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现有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水平、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同时,根据人事工作程序,及时与申请者所在单位或学校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政治表现及其他情况,由对方的有关部门提供政审材料。对考核的结果,由本所有关领导和人事处确认,并上报院部。
对博士后进行思想培训。请资深研究员给他们讲述“人品与文品”的专题讲座。要求博士后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做人是作文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好人,才能写出立论正确,立意高远,具有时代精神气质和感召力的文章。这使博士后们深受启发,他们表示今后不论在哪里工作,都要将做好人放在首位,要真正做到“文如其人”,承担起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
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博士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与各种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科研繁忙的情况下,尽心将博士后培养置于恰当的重要位置,认真抓好;他们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带好博士后的24字指导原则:目标明确、鼓励创新、打好基础、重在能力、方法多样、教学相长。发挥研究室的积极性,在部署工作的会议上
为博士后创造良好的研修平台。指导教
健
原载:《哲学所志1995-2005》
录入编辑:小蜜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