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译审(正高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原副主任、原党支部书记、《哲学译丛》编辑部原主任、退休干部王炳文先生于2021年2月9日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87岁。
王炳文先生1934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王炳文先生1949年9月至1955年8月就读于北京市第三中学,1955年9月至1956年8月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后由于家境困难,办理休学,于1956年9月至1959年8月任教于北京市第七十七中学。1959年9月至1963年8月继续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1963年9月起到哲学研究所工作。1979年11月任助理研究员,1985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任哲学所《哲学译丛》编辑部主任,1990年9月任译审(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先后于《哲学译丛》编辑部和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工作。
王炳文先生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刻苦钻研业务,为我国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和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现象学的翻译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主要成果有:《黑格尔论具体概念》(1980年)、《苏联对系统理论的研究》(1981年)、《胡塞尔先验唯心主义认识论》(1982年)、《马克斯·舍勒》(1983年)、《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合译,1986年)、《日本对新康德派的容纳》(1991年)、《现象学的四条原理》(1993年)、《现象学运动》(合译,1995年)、《作为第一哲学的超越论现象学》(2005年)等。其中,译著《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1986年)约120万字,《现象学运动》(1995年)约76.7万字,两部著作译文准确流畅,质量很高,受到学界一致好评。《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一书,剖析了当代西方哲学重要流派的发展演进,概括了它们的最新研究成就,内容充实,成为我国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上非常有用甚至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现象学运动》一书,对现象学运动的起源、成长和发展演变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方面和横向的传播方面,展示了现象学运动丰富多彩的内容。该书多次再版和重印,在中国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曾获得第3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0年)。
王炳文先生通晓德、英、俄、日、法五种外文,是我国著名的胡塞尔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大家,他先后翻译了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轮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一哲学(全两卷)》(商务印书馆2017年)、《共主观性的现象学(共三卷)》(商务印书馆2018年)等著作共计五六百多万字。他为翻译这些艰深晦涩、难度极大的现象学名著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这些高质量翻译成果的问世,大大推动了国内现象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在担任《哲学译丛》编辑部主任期间,王炳文先生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坚决抵制其他非学术因素对刊物的不良影响。他秉承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对拟刊发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审阅。在他的主持下,《哲学译丛》在学术界获得了很好的声誉,为该刊物的此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王炳文先生热爱祖国,忠于党的事业,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位业务上精益求精,工作上勤勉敬业,担当实干,生活中乐观向上的谦逊儒雅的好学者、好师长。他的道德风尚和孜孜不倦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各位同仁继续推动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王炳文先生始终以学术立命、为真理守望,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哲学事业,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逝世是哲学界和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重大损失。
王炳文先生千古!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译审(正高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原副主任、原党支部书记、《哲学译丛》编辑部原主任、退休干部王炳文先生于2021年2月9日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87岁。
王炳文先生1934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王炳文先生1949年9月至1955年8月就读于北京市第三中学,1955年9月至1956年8月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后由于家境困难,办理休学,于1956年9月至1959年8月任教于北京市第七十七中学。1959年9月至1963年8月继续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1963年9月起到哲学研究所工作。1979年11月任助理研究员,1985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任哲学所《哲学译丛》编辑部主任,1990年9月任译审(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先后于《哲学译丛》编辑部和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工作。
王炳文先生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刻苦钻研业务,为我国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和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现象学的翻译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主要成果有:《黑格尔论具体概念》(1980年)、《苏联对系统理论的研究》(1981年)、《胡塞尔先验唯心主义认识论》(1982年)、《马克斯·舍勒》(1983年)、《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合译,1986年)、《日本对新康德派的容纳》(1991年)、《现象学的四条原理》(1993年)、《现象学运动》(合译,1995年)、《作为第一哲学的超越论现象学》(2005年)等。其中,译著《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1986年)约120万字,《现象学运动》(1995年)约76.7万字,两部著作译文准确流畅,质量很高,受到学界一致好评。《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一书,剖析了当代西方哲学重要流派的发展演进,概括了它们的最新研究成就,内容充实,成为我国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上非常有用甚至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现象学运动》一书,对现象学运动的起源、成长和发展演变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方面和横向的传播方面,展示了现象学运动丰富多彩的内容。该书多次再版和重印,在中国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曾获得第3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0年)。
王炳文先生通晓德、英、俄、日、法五种外文,是我国著名的胡塞尔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大家,他先后翻译了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轮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一哲学(全两卷)》(商务印书馆2017年)、《共主观性的现象学(共三卷)》(商务印书馆2018年)等著作共计五六百多万字。他为翻译这些艰深晦涩、难度极大的现象学名著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这些高质量翻译成果的问世,大大推动了国内现象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在担任《哲学译丛》编辑部主任期间,王炳文先生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坚决抵制其他非学术因素对刊物的不良影响。他秉承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对拟刊发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审阅。在他的主持下,《哲学译丛》在学术界获得了很好的声誉,为该刊物的此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王炳文先生热爱祖国,忠于党的事业,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位业务上精益求精,工作上勤勉敬业,担当实干,生活中乐观向上的谦逊儒雅的好学者、好师长。他的道德风尚和孜孜不倦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各位同仁继续推动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王炳文先生始终以学术立命、为真理守望,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哲学事业,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逝世是哲学界和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重大损失。
王炳文先生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