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2008年,哲学所在院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院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科研强所、人才强所战略,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办所方向
1.把全所同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院党组的工作部署上来。上半年,根据院里的统一部署,召开所务会议和全所大会,传达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中纪委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院工作会议精神、
9月,全院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学习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召开全所大会进行动员部署。一方面,李景源所长带头做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报告,全所进行个人自学、处室集体学和中层干部集中培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落实“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所领导带头调研,深入各处室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全所同志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查找所和所领导班子突出问题为重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了14个方面的问题和70多条意见和建议。11月,所党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所的实际进行了分析检查。在形成分析检查报告以后,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群众评议,为下一步整改提高、创新机制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一些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通过撰写理论文章、在学习报告会上发言、应邀为外单位做专题辅导报告等方式,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一些学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的课题,出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专著,在中央报刊上发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等文章。《十七大精神与新文化发展观》、《诚信意识与公民道德建设》、《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等院交办课题的研究,也在按计划进行之中。
2.动员职工踊跃参加向地震灾区“送温暖、献爱心”活动。“5·
3.大力加强纪律教育。所领导在各种会上反复强调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外事纪律,要求全所同志在事关党和国家根本利益、事关四项基本原则等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在课题立项、成果评定、稿件审阅、学术活动及出国访学等环节,把政治纪律放在第一位。对违反纪律的行为依据有关规定及时予以教育和处理。
4.开展以抵制腐败侵蚀为主题的警示教育和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党日活动。5月,结合张林书违法违纪案件,开展了“科研工作者如何抵制腐败侵蚀,在清水衙门提高免疫力”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活动,查找了所规章制度中是否存在漏洞及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管理岗位存在的问题。7月,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青年党员走访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老学者通过专题报告和谈心等方式,讲哲学所的好传统和好学风,讲对青年学者的要求与希望,使青年党员深受教育。离退休党支部召开了“重温党的宗旨”座谈会,畅谈坚持党的宗旨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9月,组织部分同志赴清西陵、狼牙山参观考察,举行新党员宣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突出实践载体,推进以聘用制为重点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成立改革工作小组,为推进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召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和全所大会,传达院改革方案、陈奎元院长和王伟光常务副院长的讲话精神,对我所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在党委集体领导下,由所长、书记总负责,成立了10个有分管所领导牵头的改革工作小组。在反复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聘用制改革、科研管理改革、对外学术交流管理改革、名刊建设和出版物管理改革、信息化和网站管理改革、行政管理改革和创建“文明办公室”工作等六个方面的实施要点,从而形成了《结合我所实际贯彻院改革方案,推进以聘用制为重点的管理体制改革》的哲学所改革方案。
2.聘用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起草《聘用制实施方案》、《聘用制试行办法》、《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和《未聘人员安置办法》四个方案。成立原理学科、史学学科、分支学科和管理岗位4个调研组,分别由所领导带领,到研究室、编辑部和行政处室,对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进行专题调研,召开5次各类人员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对方案的意见,明确聘用制改革要重点突出“两个结合”,即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岗位设置与学科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方案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经反复修改,正式组织实施。成立研究系列分级标准和管理岗位分级标准调研组,召开5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并将分级标准讨论稿发到每位同志的邮箱,征求意见的人数达到百分之百。在这项群众性、利益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改革工作中,集中了集体智慧,体现了群众意愿,也使大家增强了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把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体制机制贯穿深化改革的全过程。首先,在聘用制改革过程中,有计划地整合科研力量,选拔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进入中层干部岗位;其次,我所为院里确定的专业书库的试点,在院领导的协调和院职能部门以及兄弟研究所的支持下,九层科研大楼与图书馆的通道打通后,哲学专业书库即将挂牌,向全院开放。其三,加大对青年购房首付款借助的力度。在院领导的关怀和院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我所筹措了45万元,作为青年购房首付款借助基金,滚动使用。到目前为止,有12位青年同志享受了这一基金。通过这一措施,把院里为青年同志解决住房问题的民生举措办好办实。
三、大力开展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1.一批适应党和国家迫切需要并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获得立项。据统计, 2008年有28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院级和所级批准立项。其中有5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院重大A类课题、5项院重点课题、3项国情调研课题、4项青年科研启动基金课题、2项院绝学项目和8项所重点课题。
在研课题进展情况良好。全年共有16项课题结项,其中有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院重大A类课题、1项院重大B类课题、2项院重点课题、1项国情调研课题、2项院交办课题、4项所课题、3项青年科研启动基金课题。在结项的课题中,院重大A类课题《当代中国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在汲取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实践中带有道德冲突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探索,带动了伦理学学科的发展。
2.学科建设成绩显著。由所学术委员会及院外专家造成评审组,对2002年立项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结项进行评议验收。经过无记名投票,三个项目均达合格标准并获得通过。
我所管理的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逻辑学会、国际易学联合会等4个学会进行了换届改选工作,办理了相关报批备案手续。
3.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全年出版32部学术专著,计707.2万字;254篇学术论文,计295.92万字;14项研究报告,29.7万字;24本译著,计477.96万字;20篇译文,计36.08万字;2本论文集,计30万字。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出版了《王明集》、《20世纪末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范畴类型逻辑》、《道教与丹道》、《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视觉美学: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Spirit of Chinese Poetics》(《中国诗学的精神》)、《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等专著。
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形势及特点》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报告》上报后,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并作为文化部司局级领导学习参考材料。我所有关同志参加了中纪委交办的廉政文化建设的调研,他们参与撰写的调研报告得到中纪委领导的批示。
离退休老学者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院第二届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奖活动中,我所有六位老学者的专著和论文获奖。
3.国情调研和考察成果获得好评。18位青年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考察团,赴江西赣南革命老区进行国情考察,完成题为《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对策建议》的总报告和六个分报告,得到院领导和赣州市有关方面的好评。“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道德国情调研”、“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等重大国情调研项目也在顺利进行。
4.坚持正确导向,期刊质量进一步提高。《哲学研究》把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转化为哲学问题来研究,开设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及其意义”等专栏。与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青年哲学论坛”),在全国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该刊在院优秀期刊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哲学动态》扩版,增加了栏目和容量。编辑部结合哲学各学科的前沿问题,对理论界的焦点问题进行追踪和反映,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等系列专题讨论;在中国哲学领域,组织“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全球化与儒家经济文化”等专题讨论;在西方哲学领域,着重追踪和反映现代外国哲学思潮、当代外国哲学思潮、政治哲学新动向,组织专门版块连续刊登此领域的高水平论文。
《世界哲学》在“内容突破”上取得进展,如刊登一系列研究当代分析的形而上学、当代法国哲学、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的关系、现象学、希腊哲学研究以及政治哲学等问题的高水平论文,在学术前沿性、文献丰富性、主题专业性上获得好评。
《中国哲学年鉴》把握学术前沿和最新发展趋向,作者队伍更具代表性,选题更具针对性,还加强与各高校、科研单位编委会委员及特约编辑的联系和沟通,调动他们参与年鉴的积极性。
5.积极举办学术活动,拓宽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所领导重视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向,关注重大理论动态。所里围绕学术前沿和国内外重大哲学理论问题,举办了文史哲学部第二次“学术动态报告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哲学专场”论坛、院第二届“国学研究论坛”,“哲学所第二届青年哲学论坛”等一系列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全所举办的一些论坛和读书班长期坚持,联系北京和全国高校的学者,在活跃学术氛围、培养年轻学者、扩大我所影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为我所用”的方针,积极拓宽交流渠道。派出代表团参加在首尔举行的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主办特邀会议“儒学的创新发展与21世纪世界哲学”,与韩国哲学会、日本哲学会、台湾中国哲学会共同主办“东亚国家哲学团体联合会议”。谢地坤所长当选为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委员。通过参加会议,加强了同世界哲学界的沟通和联系,为我所赢得了世界声誉。组织“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建院20周年庆典”、“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13期高级研讨班(法哲学)”、“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系列研讨会”第八次会议、“北京国际善治学术会议(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ood Governance)”、“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中越双边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国际儒学文化论坛”等双边、多边的国际学术会议,还与香港、澳门的学术团体联合举办了“人权的应用伦理学视角(香港2008)”、“中外社会理论与文化反思(澳门2008)”等学术会议。在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及台港澳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首次与塔吉克斯坦和哥斯达黎加开展了学术交流。据统计,我所全年对外学术交流总量为58批141人次,其中出访31批49人次,来访27批92人次。通过学术交流,全所科研人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6.加强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哲学系认真制定招生计划,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毕业学生论文答辩、匿名评议等工作。据统计,2008年哲学系
7.进一步推进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哲学研究数据库》系统新入库信息1600余条。本系统今年被检索500余次,阅读文章600余篇;所网站更新46次,新增信息16兆。哲学书库接待本所读者约600人次,接待外所读者约100人次,借还图书各4600余册。阅览室接待读者500余人次。配合院图书馆书库改造搬迁报刊库,共搬运报刊近3万册,5800余捆。为打通科研大楼和新楼书库通道,将报刊阅览室的数千册报刊转移,并完成了哲学书库挂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所领导班子建设迈出新步伐。经过全所民主推荐和考察,院党组任命谢地坤为所长,增补孙伟平为副所长,组建了新的所领导班子。王伟光常务副院长三次来所参加领导班子会议,对所班子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对所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思路和要求。所领导班子多次举行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和院党组部署;认真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班子成员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尊重信任,遇到问题及时沟通,统一思想认识,坚持集体决策;在重大问题上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处理问题公平公正,不搞任人唯亲,不搞小圈子,不谋私利。所纪委积极督促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的实施,协助所党委维护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所领导班子民主治所、依法治所。
2.狠抓学风建设,强化青年人才的培养措施。所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强调,学术研究必须以科学严谨的学风为基础。围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举办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回顾哲学三十年,分析各学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加强学风建设、促进理论创新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走访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活动,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鼓励青年学者解放思想,创新学术,树立良好学风,使走访的青年学者深受教育。举办“入所教育学习班”,组织新同志学习规章制度,收看专题片“哲学所五十年的路”和叶秀山研究员“谈治学”的录像片,请退休老专家讲述学术积累的体会。
强化扶植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具体措施。选派3名学术骨干参加中央党校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36名中层干部参加院里举办的学习十七大报告培训班;45名处室主任、副主任及党支部书记参加我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等活动;发展1名青年科研人员加入党组织,1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在课题立项、出国进修等方面向青年科研人员倾斜,2008年在出国进修及参加国际会议的人员中,45岁以下的年轻同志占45.4%;以重大课题研究带专业队伍,由老专家带新同志,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研究人才;通过举办青年学术论坛、办读书班、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召开出国人员回国学术汇报会、派遣专业人员赴各
3.积极引进人才,大力选拔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进入中层干部队伍。按照学科建设整体布局,引进博士后3人,接收
4.博士后管理工作制度化,为博士后搭建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坚持博士后招收考核制度、博士后阶段成果汇报制度、博士后报告专家组评议制度、博士后中期考核和年终考核制度。开办6期“博士后论坛”及“老专家学术讲座”。举办全国首届哲学博士后文化论坛。2008年招收博士后9人,办理出站报告答辩16人,其中90%的博士后出站报告被专家评为优秀等级,为各高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
五、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分解,继续落实“所务公开”
1.做好党风廉政责任分解。根据院统一布置,由书记和所长负总责,所领导为小组成员,对全所党务、人事、科研、刊物、行政、财务等各项工作进行具体责任分解,落实责任人。同时规定各职能部门作为领导小组下属的办公室成员各负其责,负责相关部门的所务公开工作。明确由所纪委对所务公开进行监督检查,并把所务公开列入所领导的年终考核和述职述纪,接受群众监督。
2.坚持所务公开及群众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一是对处室干部的任用严格按照中组部《干部任免条例》统一规定实行民主推荐、考察与公示。二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将信息员作为所务公开的专门队伍,及时反映各部门的科研进展和各项工作情况。三是完善所务公开的载体,办好所通讯、双周要报、公示栏,建立邮件群发机制,将有关事项通过电子邮箱传达给每位同志。四是建立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室主任、副主任座谈会、学术骨干座谈会、青年人员座谈会、部分离退休干部座谈会、职工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所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六、落实离退休干部待遇,发挥老同志的学术优势和积极作用
1.把离退休干部工作放在全所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截至2008年底,离退休人员达到139名,超过了在职人员(137名);离退休党员也大大超过了在职党员。针对这一状况,建立健全以“三会”(党委会、所长办公会和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为主体的老干部工作机制,随时汇报和解决离退休干部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离退休党支部、各处(室)和老干部工作办公室作用,形成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合力。所领导和专职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同志在全体老同志会议上述职,接受老同志的监督。
2.组织老同志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参观活动。首先,组织老同志返所日,传达文件精神,通报院所工作;结合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三十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建党87周年等,组织老同志座谈讨论。其次,组织老同志参加春秋游和院里组织的游览活动。再次,鼓励老同志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一些老同志参加诗社、合唱团演出、书画讲座、书画比赛,41名老干部参加迎奥运健步走等活动,普遍感到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3.慰问看望老同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所领导除春节看望老同志外,还到医院看望住院治疗的老同志,“七一”老干部工作人员看望十几名老党员,定期看望去世老同志的遗孀。给居住地比较偏僻的老同志邮寄院报和所通讯,把一部分老干部活动经费发给老同志,要求他们订阅报纸杂志和学习资料。每年除按照在职人员的50%发给老同志“十一”和春节补贴费外,还发给每位老同志600元补贴;此外还有50元夏天降温补贴。老同志来所参加活动的午餐费和春节慰问、团拜等费用,也一律由所里补助。为8位老同志申请医疗困难补助24500元;为10位生活困难的老同志补助7700元;为33名80岁以上的老同志办理了“长征基金”。对体弱多病的老同志予以重点关注,及时将信件和有关事项通知本人;有老同志提出就近看病,在符合原则规定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所里还为每位老同志建立了电子档案和可靠的联系方式。通过上述工作,使老同志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
4.为离退休老同志开展学术研究提供条件。请有研究能力的离退休老学者担任院重大和重点课题的主持人。动员离退休老同志在身体许可的前提下,每周二来所参加研究室组织的学术活动,所里提供工作餐。鼓励离退休老同志带博士后,给青年学者讲课。为老同志撰写的专著提供出版资助。组织离退休老学者与在职人员一起参加学术成果评奖。以上举措得到老干部的普遍好评。2008年,有两位老同志的科研成果获得院出版经费资助,有四位老同志的课题获得立项。
七、树立后勤就是服务的思想,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环境
1.加强财务管理。我所获全院2007年决算工作一等奖。按照年度预算,统筹安排,精打细算,完成2008年各项财务计划。全年基本上做到收支平衡。及时调整我所在工商银行的分账户、账号,与所在开户银行签订“电子银行”业务授权书,保证了院结算中心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及时对科研项目和学科建设等经费进行清理,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按一定比例要求各课题主持人在规定时间内报销。据统计,已压减留存科研经费50%,达到了预期要求。在各处(室)、编辑部申报的基础上,认真汇总和编报所2009至2012年修缮购置专项资金计划。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对全所资产进行清理核查,报废过期破旧设备,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2.认真做好住房改革工作。全年为18名职工申报和发放了住房补贴81万余元。为青年同志申报“两限房”和“经济适用房”审核把关,及时办理有关上报手续,为准备购买河北燕郊商品房的同志进行摸底统计上报工作。有两名青年研究人员获得院里提供的经济适用房;有1名科研骨干住进了人才周转房;有十多位青年同志获得了两限房,极大地解决了青年同志的住房困难。
3.抓好文秘、保密、档案和安全防火等工作。认真管理各类文件,实行严格的登记传阅制度。全年编辑上报《哲学所通讯》23期,上报《双周要报》信息24期。汇集完善全所职工的电子邮件地址,做好各类工作信息群发通报工作,使全所职工及时了解我所的重要工作情况。坚持安全防火检查,实行行政坐班人员长期轮流值班巡查制度,全年没有发生失泄密现象和安全事故。加强车辆管理,实行用车登记制度,全年安全行驶5万余公里,连续多年被建内地区安委会评为先进单位。
八、发挥工青妇的积极作用,努力建设和谐研究所
1.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全所职工。工会给每位工会会员办了公园年票;给过生日的职工送上有所领导签名的贺卡和生日蛋糕票;组织职工赴狼牙山进行红色参观考察;春节举办“快乐祥和迎新年”团拜会,营造了研究所的和谐气氛。
2.加强民主建设,听取职工意见。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庆“三八”女同志座谈会和青年科研人员座谈会,审议聘用制改革方案,讨论科研系列分级,对院所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和奥运两大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职工参加院里举办的广播操、乒乓球等比赛,其中女子乒乓球项目取得较好成绩。配合奥运会,向全所职工发出全民健身倡议,购置健身器材,并举办了健身日活动。青年工作组和团支部组织青年同志参加“精品杯·迎奥运社科青年篮球联赛”,获得“杰出团队奖”。团支部获院“先进团组织创建单位”。一名团干部被评选为“优秀共青团员”。
4.关心职工生活,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青年职工购房首付款借助金运转良好。为家庭生活困难的8位老党员、在职职工及去世老专家的遗孀,申请困难补助和“阳光助学”补助共计11500元。
2008年,我所各项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好成绩,是全体同志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努力执行院党组部署,团结协作、扎实工作的结果。我们同时也清醒看到,与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我所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科研工作、学科建设、队伍培养和后勤服务等方面,都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全所同志将认真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学术创新,培养优秀人才,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哲学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录入编辑:小蜜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08年,哲学所在院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院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科研强所、人才强所战略,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办所方向
1.把全所同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院党组的工作部署上来。上半年,根据院里的统一部署,召开所务会议和全所大会,传达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中纪委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院工作会议精神、
9月,全院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学习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召开全所大会进行动员部署。一方面,李景源所长带头做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报告,全所进行个人自学、处室集体学和中层干部集中培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落实“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所领导带头调研,深入各处室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全所同志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查找所和所领导班子突出问题为重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了14个方面的问题和70多条意见和建议。11月,所党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所的实际进行了分析检查。在形成分析检查报告以后,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群众评议,为下一步整改提高、创新机制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一些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通过撰写理论文章、在学习报告会上发言、应邀为外单位做专题辅导报告等方式,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一些学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的课题,出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专著,在中央报刊上发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等文章。《十七大精神与新文化发展观》、《诚信意识与公民道德建设》、《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等院交办课题的研究,也在按计划进行之中。
2.动员职工踊跃参加向地震灾区“送温暖、献爱心”活动。“5·
3.大力加强纪律教育。所领导在各种会上反复强调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外事纪律,要求全所同志在事关党和国家根本利益、事关四项基本原则等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在课题立项、成果评定、稿件审阅、学术活动及出国访学等环节,把政治纪律放在第一位。对违反纪律的行为依据有关规定及时予以教育和处理。
4.开展以抵制腐败侵蚀为主题的警示教育和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党日活动。5月,结合张林书违法违纪案件,开展了“科研工作者如何抵制腐败侵蚀,在清水衙门提高免疫力”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活动,查找了所规章制度中是否存在漏洞及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管理岗位存在的问题。7月,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青年党员走访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老学者通过专题报告和谈心等方式,讲哲学所的好传统和好学风,讲对青年学者的要求与希望,使青年党员深受教育。离退休党支部召开了“重温党的宗旨”座谈会,畅谈坚持党的宗旨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9月,组织部分同志赴清西陵、狼牙山参观考察,举行新党员宣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突出实践载体,推进以聘用制为重点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成立改革工作小组,为推进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召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和全所大会,传达院改革方案、陈奎元院长和王伟光常务副院长的讲话精神,对我所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在党委集体领导下,由所长、书记总负责,成立了10个有分管所领导牵头的改革工作小组。在反复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聘用制改革、科研管理改革、对外学术交流管理改革、名刊建设和出版物管理改革、信息化和网站管理改革、行政管理改革和创建“文明办公室”工作等六个方面的实施要点,从而形成了《结合我所实际贯彻院改革方案,推进以聘用制为重点的管理体制改革》的哲学所改革方案。
2.聘用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起草《聘用制实施方案》、《聘用制试行办法》、《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和《未聘人员安置办法》四个方案。成立原理学科、史学学科、分支学科和管理岗位4个调研组,分别由所领导带领,到研究室、编辑部和行政处室,对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进行专题调研,召开5次各类人员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对方案的意见,明确聘用制改革要重点突出“两个结合”,即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岗位设置与学科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方案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经反复修改,正式组织实施。成立研究系列分级标准和管理岗位分级标准调研组,召开5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并将分级标准讨论稿发到每位同志的邮箱,征求意见的人数达到百分之百。在这项群众性、利益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改革工作中,集中了集体智慧,体现了群众意愿,也使大家增强了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把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体制机制贯穿深化改革的全过程。首先,在聘用制改革过程中,有计划地整合科研力量,选拔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进入中层干部岗位;其次,我所为院里确定的专业书库的试点,在院领导的协调和院职能部门以及兄弟研究所的支持下,九层科研大楼与图书馆的通道打通后,哲学专业书库即将挂牌,向全院开放。其三,加大对青年购房首付款借助的力度。在院领导的关怀和院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我所筹措了45万元,作为青年购房首付款借助基金,滚动使用。到目前为止,有12位青年同志享受了这一基金。通过这一措施,把院里为青年同志解决住房问题的民生举措办好办实。
三、大力开展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1.一批适应党和国家迫切需要并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获得立项。据统计, 2008年有28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院级和所级批准立项。其中有5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院重大A类课题、5项院重点课题、3项国情调研课题、4项青年科研启动基金课题、2项院绝学项目和8项所重点课题。
在研课题进展情况良好。全年共有16项课题结项,其中有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院重大A类课题、1项院重大B类课题、2项院重点课题、1项国情调研课题、2项院交办课题、4项所课题、3项青年科研启动基金课题。在结项的课题中,院重大A类课题《当代中国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在汲取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实践中带有道德冲突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探索,带动了伦理学学科的发展。
2.学科建设成绩显著。由所学术委员会及院外专家造成评审组,对2002年立项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结项进行评议验收。经过无记名投票,三个项目均达合格标准并获得通过。
我所管理的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逻辑学会、国际易学联合会等4个学会进行了换届改选工作,办理了相关报批备案手续。
3.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全年出版32部学术专著,计707.2万字;254篇学术论文,计295.92万字;14项研究报告,29.7万字;24本译著,计477.96万字;20篇译文,计36.08万字;2本论文集,计30万字。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出版了《王明集》、《20世纪末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范畴类型逻辑》、《道教与丹道》、《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视觉美学: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Spirit of Chinese Poetics》(《中国诗学的精神》)、《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等专著。
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形势及特点》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报告》上报后,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并作为文化部司局级领导学习参考材料。我所有关同志参加了中纪委交办的廉政文化建设的调研,他们参与撰写的调研报告得到中纪委领导的批示。
离退休老学者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院第二届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奖活动中,我所有六位老学者的专著和论文获奖。
3.国情调研和考察成果获得好评。18位青年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考察团,赴江西赣南革命老区进行国情考察,完成题为《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对策建议》的总报告和六个分报告,得到院领导和赣州市有关方面的好评。“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道德国情调研”、“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等重大国情调研项目也在顺利进行。
4.坚持正确导向,期刊质量进一步提高。《哲学研究》把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转化为哲学问题来研究,开设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及其意义”等专栏。与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青年哲学论坛”),在全国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该刊在院优秀期刊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哲学动态》扩版,增加了栏目和容量。编辑部结合哲学各学科的前沿问题,对理论界的焦点问题进行追踪和反映,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等系列专题讨论;在中国哲学领域,组织“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全球化与儒家经济文化”等专题讨论;在西方哲学领域,着重追踪和反映现代外国哲学思潮、当代外国哲学思潮、政治哲学新动向,组织专门版块连续刊登此领域的高水平论文。
《世界哲学》在“内容突破”上取得进展,如刊登一系列研究当代分析的形而上学、当代法国哲学、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的关系、现象学、希腊哲学研究以及政治哲学等问题的高水平论文,在学术前沿性、文献丰富性、主题专业性上获得好评。
《中国哲学年鉴》把握学术前沿和最新发展趋向,作者队伍更具代表性,选题更具针对性,还加强与各高校、科研单位编委会委员及特约编辑的联系和沟通,调动他们参与年鉴的积极性。
5.积极举办学术活动,拓宽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所领导重视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向,关注重大理论动态。所里围绕学术前沿和国内外重大哲学理论问题,举办了文史哲学部第二次“学术动态报告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哲学专场”论坛、院第二届“国学研究论坛”,“哲学所第二届青年哲学论坛”等一系列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全所举办的一些论坛和读书班长期坚持,联系北京和全国高校的学者,在活跃学术氛围、培养年轻学者、扩大我所影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为我所用”的方针,积极拓宽交流渠道。派出代表团参加在首尔举行的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主办特邀会议“儒学的创新发展与21世纪世界哲学”,与韩国哲学会、日本哲学会、台湾中国哲学会共同主办“东亚国家哲学团体联合会议”。谢地坤所长当选为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委员。通过参加会议,加强了同世界哲学界的沟通和联系,为我所赢得了世界声誉。组织“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建院20周年庆典”、“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13期高级研讨班(法哲学)”、“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系列研讨会”第八次会议、“北京国际善治学术会议(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ood Governance)”、“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中越双边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国际儒学文化论坛”等双边、多边的国际学术会议,还与香港、澳门的学术团体联合举办了“人权的应用伦理学视角(香港2008)”、“中外社会理论与文化反思(澳门2008)”等学术会议。在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及台港澳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首次与塔吉克斯坦和哥斯达黎加开展了学术交流。据统计,我所全年对外学术交流总量为58批141人次,其中出访31批49人次,来访27批92人次。通过学术交流,全所科研人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6.加强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哲学系认真制定招生计划,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毕业学生论文答辩、匿名评议等工作。据统计,2008年哲学系
7.进一步推进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哲学研究数据库》系统新入库信息1600余条。本系统今年被检索500余次,阅读文章600余篇;所网站更新46次,新增信息16兆。哲学书库接待本所读者约600人次,接待外所读者约100人次,借还图书各4600余册。阅览室接待读者500余人次。配合院图书馆书库改造搬迁报刊库,共搬运报刊近3万册,5800余捆。为打通科研大楼和新楼书库通道,将报刊阅览室的数千册报刊转移,并完成了哲学书库挂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所领导班子建设迈出新步伐。经过全所民主推荐和考察,院党组任命谢地坤为所长,增补孙伟平为副所长,组建了新的所领导班子。王伟光常务副院长三次来所参加领导班子会议,对所班子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对所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思路和要求。所领导班子多次举行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和院党组部署;认真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班子成员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尊重信任,遇到问题及时沟通,统一思想认识,坚持集体决策;在重大问题上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处理问题公平公正,不搞任人唯亲,不搞小圈子,不谋私利。所纪委积极督促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的实施,协助所党委维护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所领导班子民主治所、依法治所。
2.狠抓学风建设,强化青年人才的培养措施。所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强调,学术研究必须以科学严谨的学风为基础。围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举办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回顾哲学三十年,分析各学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加强学风建设、促进理论创新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走访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活动,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鼓励青年学者解放思想,创新学术,树立良好学风,使走访的青年学者深受教育。举办“入所教育学习班”,组织新同志学习规章制度,收看专题片“哲学所五十年的路”和叶秀山研究员“谈治学”的录像片,请退休老专家讲述学术积累的体会。
强化扶植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具体措施。选派3名学术骨干参加中央党校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36名中层干部参加院里举办的学习十七大报告培训班;45名处室主任、副主任及党支部书记参加我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等活动;发展1名青年科研人员加入党组织,1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在课题立项、出国进修等方面向青年科研人员倾斜,2008年在出国进修及参加国际会议的人员中,45岁以下的年轻同志占45.4%;以重大课题研究带专业队伍,由老专家带新同志,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研究人才;通过举办青年学术论坛、办读书班、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召开出国人员回国学术汇报会、派遣专业人员赴各
3.积极引进人才,大力选拔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进入中层干部队伍。按照学科建设整体布局,引进博士后3人,接收
4.博士后管理工作制度化,为博士后搭建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坚持博士后招收考核制度、博士后阶段成果汇报制度、博士后报告专家组评议制度、博士后中期考核和年终考核制度。开办6期“博士后论坛”及“老专家学术讲座”。举办全国首届哲学博士后文化论坛。2008年招收博士后9人,办理出站报告答辩16人,其中90%的博士后出站报告被专家评为优秀等级,为各高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
五、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分解,继续落实“所务公开”
1.做好党风廉政责任分解。根据院统一布置,由书记和所长负总责,所领导为小组成员,对全所党务、人事、科研、刊物、行政、财务等各项工作进行具体责任分解,落实责任人。同时规定各职能部门作为领导小组下属的办公室成员各负其责,负责相关部门的所务公开工作。明确由所纪委对所务公开进行监督检查,并把所务公开列入所领导的年终考核和述职述纪,接受群众监督。
2.坚持所务公开及群众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一是对处室干部的任用严格按照中组部《干部任免条例》统一规定实行民主推荐、考察与公示。二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将信息员作为所务公开的专门队伍,及时反映各部门的科研进展和各项工作情况。三是完善所务公开的载体,办好所通讯、双周要报、公示栏,建立邮件群发机制,将有关事项通过电子邮箱传达给每位同志。四是建立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室主任、副主任座谈会、学术骨干座谈会、青年人员座谈会、部分离退休干部座谈会、职工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所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六、落实离退休干部待遇,发挥老同志的学术优势和积极作用
1.把离退休干部工作放在全所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截至2008年底,离退休人员达到139名,超过了在职人员(137名);离退休党员也大大超过了在职党员。针对这一状况,建立健全以“三会”(党委会、所长办公会和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为主体的老干部工作机制,随时汇报和解决离退休干部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离退休党支部、各处(室)和老干部工作办公室作用,形成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合力。所领导和专职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同志在全体老同志会议上述职,接受老同志的监督。
2.组织老同志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参观活动。首先,组织老同志返所日,传达文件精神,通报院所工作;结合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三十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建党87周年等,组织老同志座谈讨论。其次,组织老同志参加春秋游和院里组织的游览活动。再次,鼓励老同志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一些老同志参加诗社、合唱团演出、书画讲座、书画比赛,41名老干部参加迎奥运健步走等活动,普遍感到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3.慰问看望老同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所领导除春节看望老同志外,还到医院看望住院治疗的老同志,“七一”老干部工作人员看望十几名老党员,定期看望去世老同志的遗孀。给居住地比较偏僻的老同志邮寄院报和所通讯,把一部分老干部活动经费发给老同志,要求他们订阅报纸杂志和学习资料。每年除按照在职人员的50%发给老同志“十一”和春节补贴费外,还发给每位老同志600元补贴;此外还有50元夏天降温补贴。老同志来所参加活动的午餐费和春节慰问、团拜等费用,也一律由所里补助。为8位老同志申请医疗困难补助24500元;为10位生活困难的老同志补助7700元;为33名80岁以上的老同志办理了“长征基金”。对体弱多病的老同志予以重点关注,及时将信件和有关事项通知本人;有老同志提出就近看病,在符合原则规定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所里还为每位老同志建立了电子档案和可靠的联系方式。通过上述工作,使老同志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
4.为离退休老同志开展学术研究提供条件。请有研究能力的离退休老学者担任院重大和重点课题的主持人。动员离退休老同志在身体许可的前提下,每周二来所参加研究室组织的学术活动,所里提供工作餐。鼓励离退休老同志带博士后,给青年学者讲课。为老同志撰写的专著提供出版资助。组织离退休老学者与在职人员一起参加学术成果评奖。以上举措得到老干部的普遍好评。2008年,有两位老同志的科研成果获得院出版经费资助,有四位老同志的课题获得立项。
七、树立后勤就是服务的思想,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环境
1.加强财务管理。我所获全院2007年决算工作一等奖。按照年度预算,统筹安排,精打细算,完成2008年各项财务计划。全年基本上做到收支平衡。及时调整我所在工商银行的分账户、账号,与所在开户银行签订“电子银行”业务授权书,保证了院结算中心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及时对科研项目和学科建设等经费进行清理,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按一定比例要求各课题主持人在规定时间内报销。据统计,已压减留存科研经费50%,达到了预期要求。在各处(室)、编辑部申报的基础上,认真汇总和编报所2009至2012年修缮购置专项资金计划。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对全所资产进行清理核查,报废过期破旧设备,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2.认真做好住房改革工作。全年为18名职工申报和发放了住房补贴81万余元。为青年同志申报“两限房”和“经济适用房”审核把关,及时办理有关上报手续,为准备购买河北燕郊商品房的同志进行摸底统计上报工作。有两名青年研究人员获得院里提供的经济适用房;有1名科研骨干住进了人才周转房;有十多位青年同志获得了两限房,极大地解决了青年同志的住房困难。
3.抓好文秘、保密、档案和安全防火等工作。认真管理各类文件,实行严格的登记传阅制度。全年编辑上报《哲学所通讯》23期,上报《双周要报》信息24期。汇集完善全所职工的电子邮件地址,做好各类工作信息群发通报工作,使全所职工及时了解我所的重要工作情况。坚持安全防火检查,实行行政坐班人员长期轮流值班巡查制度,全年没有发生失泄密现象和安全事故。加强车辆管理,实行用车登记制度,全年安全行驶5万余公里,连续多年被建内地区安委会评为先进单位。
八、发挥工青妇的积极作用,努力建设和谐研究所
1.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全所职工。工会给每位工会会员办了公园年票;给过生日的职工送上有所领导签名的贺卡和生日蛋糕票;组织职工赴狼牙山进行红色参观考察;春节举办“快乐祥和迎新年”团拜会,营造了研究所的和谐气氛。
2.加强民主建设,听取职工意见。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庆“三八”女同志座谈会和青年科研人员座谈会,审议聘用制改革方案,讨论科研系列分级,对院所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和奥运两大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职工参加院里举办的广播操、乒乓球等比赛,其中女子乒乓球项目取得较好成绩。配合奥运会,向全所职工发出全民健身倡议,购置健身器材,并举办了健身日活动。青年工作组和团支部组织青年同志参加“精品杯·迎奥运社科青年篮球联赛”,获得“杰出团队奖”。团支部获院“先进团组织创建单位”。一名团干部被评选为“优秀共青团员”。
4.关心职工生活,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青年职工购房首付款借助金运转良好。为家庭生活困难的8位老党员、在职职工及去世老专家的遗孀,申请困难补助和“阳光助学”补助共计11500元。
2008年,我所各项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好成绩,是全体同志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努力执行院党组部署,团结协作、扎实工作的结果。我们同时也清醒看到,与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我所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科研工作、学科建设、队伍培养和后勤服务等方面,都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全所同志将认真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学术创新,培养优秀人才,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哲学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录入编辑:小蜜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