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
纪念哲学研究所的创建人和第一任所长、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潘梓年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于
吴尚民同志主持座谈会
余涌同志宣读王伟光同志的贺词
会议首先由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同志致辞。他追忆了潘老的革命人生,回忆了潘老一辈子专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评价他为创建哲学研究所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研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说,纪念潘梓年就是要学习潘梓年的革命品德和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一切的奉献精神。
谢地坤同志致辞
接着,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和原哲学所所长汝信、原哲学所所长陈筠泉和原哲学所所长李景源,分别在会上畅谈了潘梓年为革命事业、为哲学研究事业做出的多方面贡献。在讲话中,汝信同志回忆了潘梓年为创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和哲学研究所时,付出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艰辛。为创建哲学研究所,潘老费尽心力将许多全国一流专家聘入哲学所担任各学科的学科领头人,如金岳霖先生担任哲学所副所长兼逻辑研究组组长、
汝信同志讲话
陈筠泉同志讲话
李景源同志讲话
紧接着,潘老生前的秘书、哲学所研究员周云之同志介绍了潘梓年的生平,将潘老一生总结为六个阶段:一是如何从新文化运动的追求者成长为一个愿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二是在上海从事党的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工作和遭到国民党逮捕的经历;三是受尽折磨被判处无期徒刑等严酷考验,在狱中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撰写出版了《逻辑与逻辑学》一书这一可贵的理论成果;四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华日报》社长所做出的历史功绩,潘老先生抗战时期继续为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的许多理论成果;五是在建国初期担任中南地区的教育部长和高教局局长,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六是1954年调来中国科学院工作后,潘老如何创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哲学研究所,如何把余年全部献给我国哲学研究事业的光辉经历和巨大贡献等。
周云之同志介绍潘梓年同志生平
然后,潘梓年生前的副博士研究生、荣誉学部委员赵凤岐同志介绍了潘老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理论贡献。首先,他简述了1937年出版的《逻辑与逻辑学》一书中的哲学思想,强调该书用三分之二的篇幅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和一系列辩证法范畴(本质与现象、根据与条件、必然性与偶然性、法则与因果、形式与内容、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我国早期出版的一本简要但完整地表述了辩证法基本法则的重要哲学论著。其次,他列举并简要介绍潘梓年在抗战时期写出的许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哲学论著,如《关于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同一问题》、《关于“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律》、《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最后,他着重介绍了潘老在建国后发表的几篇有重要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文章,譬如,早在1955年发表的《哲学的中国要求有中国化的哲学》一文,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经验和教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具体的哲学。1956年发表的《对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怎样进行研究》一文,是潘老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进行理论探索的重要尝试,充分论证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不只限于社会主义成分,还应包括非社会主义成分”。此外,潘老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学风,曾于1958年亲自到郑州、开封、许昌等六、七个市县的郊区农村作调查研究,并作了《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等学术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武器,论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等。
赵凤歧同志介绍潘梓年同志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理论贡献
最后,《潘梓年集》的编者刘新文副研究员介绍了《潘梓年集》的编辑和出版过程。
刘新文同志介绍《潘梓年集》的编辑和出版过程
会上,潘梓年的儿子潘渝伯还发言,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有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了深切的谢意。参加会议的还有陆学艺(原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和荣誉学部委员)、孙焕林(原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鲁孝文(原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长)以及哲学所的许多离退休老专家、老同志等共60余人。
潘梓年先生的家属
座谈会来宾
会议向所有到会的同志赠送最新出版的《潘梓年集》,该书收集了潘梓年在哲学、逻辑学、文学方面的全部论著,是潘老在这三个学术领域的著作全集。
(周云之供稿)
附:
贺词
潘梓年同志是我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哲学家、逻辑学家,一生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和研究孜孜不倦。
潘梓年,l893年生,192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上海北新书局主编《北新》、《洪荒》等进步刊物。30年代初历任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负责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真话报》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汉、重庆筹办中共机关报刊《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任《新华日报》社长。1947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研究室主任。1948年12月,被派往河南筹办中原大学,任中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中原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49年5月调武汉,先后任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文委副主任兼高教局局长。l954年调中国科学院,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和哲学研究所,并筹备出版《哲学研究》。l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l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和分党组书记。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被捕入狱,
1982年2月,潘梓年同志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邓颖超、胡乔木等送了花圈。潘梓年同志的一生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
我们今天举行纪念会,就是为了向潘梓年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学习他为发展我国哲学事业勇于探索、奋斗不息的精神,学习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愿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坚持理论创新,为繁荣中国哲学事业努力奋斗!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纪念哲学研究所的创建人和第一任所长、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潘梓年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于
吴尚民同志主持座谈会
余涌同志宣读王伟光同志的贺词
会议首先由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同志致辞。他追忆了潘老的革命人生,回忆了潘老一辈子专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评价他为创建哲学研究所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研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说,纪念潘梓年就是要学习潘梓年的革命品德和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一切的奉献精神。
谢地坤同志致辞
接着,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和原哲学所所长汝信、原哲学所所长陈筠泉和原哲学所所长李景源,分别在会上畅谈了潘梓年为革命事业、为哲学研究事业做出的多方面贡献。在讲话中,汝信同志回忆了潘梓年为创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和哲学研究所时,付出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艰辛。为创建哲学研究所,潘老费尽心力将许多全国一流专家聘入哲学所担任各学科的学科领头人,如金岳霖先生担任哲学所副所长兼逻辑研究组组长、
汝信同志讲话
陈筠泉同志讲话
李景源同志讲话
紧接着,潘老生前的秘书、哲学所研究员周云之同志介绍了潘梓年的生平,将潘老一生总结为六个阶段:一是如何从新文化运动的追求者成长为一个愿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二是在上海从事党的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工作和遭到国民党逮捕的经历;三是受尽折磨被判处无期徒刑等严酷考验,在狱中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撰写出版了《逻辑与逻辑学》一书这一可贵的理论成果;四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华日报》社长所做出的历史功绩,潘老先生抗战时期继续为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的许多理论成果;五是在建国初期担任中南地区的教育部长和高教局局长,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六是1954年调来中国科学院工作后,潘老如何创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哲学研究所,如何把余年全部献给我国哲学研究事业的光辉经历和巨大贡献等。
周云之同志介绍潘梓年同志生平
然后,潘梓年生前的副博士研究生、荣誉学部委员赵凤岐同志介绍了潘老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理论贡献。首先,他简述了1937年出版的《逻辑与逻辑学》一书中的哲学思想,强调该书用三分之二的篇幅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和一系列辩证法范畴(本质与现象、根据与条件、必然性与偶然性、法则与因果、形式与内容、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我国早期出版的一本简要但完整地表述了辩证法基本法则的重要哲学论著。其次,他列举并简要介绍潘梓年在抗战时期写出的许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哲学论著,如《关于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同一问题》、《关于“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律》、《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最后,他着重介绍了潘老在建国后发表的几篇有重要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文章,譬如,早在1955年发表的《哲学的中国要求有中国化的哲学》一文,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经验和教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具体的哲学。1956年发表的《对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怎样进行研究》一文,是潘老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进行理论探索的重要尝试,充分论证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不只限于社会主义成分,还应包括非社会主义成分”。此外,潘老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学风,曾于1958年亲自到郑州、开封、许昌等六、七个市县的郊区农村作调查研究,并作了《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等学术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武器,论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等。
赵凤歧同志介绍潘梓年同志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理论贡献
最后,《潘梓年集》的编者刘新文副研究员介绍了《潘梓年集》的编辑和出版过程。
刘新文同志介绍《潘梓年集》的编辑和出版过程
会上,潘梓年的儿子潘渝伯还发言,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有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了深切的谢意。参加会议的还有陆学艺(原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和荣誉学部委员)、孙焕林(原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鲁孝文(原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长)以及哲学所的许多离退休老专家、老同志等共60余人。
潘梓年先生的家属
座谈会来宾
会议向所有到会的同志赠送最新出版的《潘梓年集》,该书收集了潘梓年在哲学、逻辑学、文学方面的全部论著,是潘老在这三个学术领域的著作全集。
(周云之供稿)
附:
贺词
潘梓年同志是我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哲学家、逻辑学家,一生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和研究孜孜不倦。
潘梓年,l893年生,192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上海北新书局主编《北新》、《洪荒》等进步刊物。30年代初历任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负责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真话报》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汉、重庆筹办中共机关报刊《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任《新华日报》社长。1947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研究室主任。1948年12月,被派往河南筹办中原大学,任中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中原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49年5月调武汉,先后任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文委副主任兼高教局局长。l954年调中国科学院,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和哲学研究所,并筹备出版《哲学研究》。l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l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和分党组书记。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被捕入狱,
1982年2月,潘梓年同志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邓颖超、胡乔木等送了花圈。潘梓年同志的一生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价。
我们今天举行纪念会,就是为了向潘梓年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学习他为发展我国哲学事业勇于探索、奋斗不息的精神,学习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愿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坚持理论创新,为繁荣中国哲学事业努力奋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