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19年5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行离退休干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哲学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主持。于良华、陈瑛、徐素华三位研究员,围绕“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做了主题发言,全国政协委员陈霞研究员报告了她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
哲学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主持会议
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瑛研究员,作了题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的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人民应当牢记历史,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振奋精神再出发。
陈瑛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启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尔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陈瑛讲到,五四运动中真正的主流、主轴和主力,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现在人们称之为“革命文化”),和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这支队伍从五四运动一开始,就最积极、最勇敢地投入了同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尔后在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实践中,迅速发展成长,并且立即将革命文化转化成千千万万革命群众的巨大物质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方向道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间虽然经历了不少探索试验,一些曲折起伏,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守正创新,终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事实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民所选择的路线方针是对的,五四运动所开辟的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正确的。
原哲学所副所长、离休干部于良华研究员作了题为“五四时期的唯物史观”的发言。他从批判旧文学提倡革命文学、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批判旧史学观建立新史学观、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强权、批判旧贞洁观提倡女性解放、唯物史观的研究和传播等六个方面,说明了“五四”运动是从新文化运动到反帝反封建军阀的爱国政治运动,是高举着民主、科学的两面大旗,广泛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
于良华通过早期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和著述,讲述了“五四”时期唯物史观的研究和传播。他谈到,李大钊考察了唯物史观的内容及其来源,认为《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中有了唯物史观的纲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发表了唯物史观的“公式”、“精义”。《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论述了各种经济现象历史变动的理论。马克思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唯物史观”这一名称则是恩格斯1877年在《反杜林论》中开始用的,于良华说:“我在研究中,经过核实,查到‘唯物史观’这一名称,是恩格斯1859年8月发表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表述出来的”。
于良华指出,创立唯物史观学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功绩,对于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有了劳工阶级的觉悟,有了“十月革命”的实践经验,于是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由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7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从贫穷的国家建设成了在世界占有强盛地位的伟大国家。
退休党支部副书记徐素华研究员在发言中就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她提出,新文化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做了各种思想文化上的准备,而五四爱国运动在与新文化运动结合之后,被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了新文化运动的范围,使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其突出的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五四爱国运动后的中国大规模登场,并且迅速取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角。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官方传播的巨大实际效应,就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以说,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五四爱国运动,没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全国政协委员陈霞研究员在会上向老同志们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她说,这是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第一次到文艺界、社科界联组,显示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习总书记用“培根铸魂”四个字阐明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职责使命,是一个极高的定位和定性。
陈霞还介绍了她作为政协委员所做的工作。她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了“发展审辩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会发言,提交了“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设立国家级奖励与荣誉的建议”的提案,反映了“有关北京城市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的建议”的社情民意。在多次的小组会、联组会上她都争取发言,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发声。她也请求各位老同志为她更好履职多提意见和建议。与会老同志听了陈霞的介绍后,建议她明年参加政协会前先在所内征询意见,集思广益,从而更好地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言献策。
在会上,哲学所纪委书记冯颜利、离休支部书记张浩、退休支部书记吴尚民与离退休老同志们一起回顾历史,深入讨论,并合影留念。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19年5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行离退休干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哲学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主持。于良华、陈瑛、徐素华三位研究员,围绕“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做了主题发言,全国政协委员陈霞研究员报告了她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
哲学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主持会议
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瑛研究员,作了题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的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人民应当牢记历史,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振奋精神再出发。
陈瑛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启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尔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陈瑛讲到,五四运动中真正的主流、主轴和主力,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现在人们称之为“革命文化”),和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这支队伍从五四运动一开始,就最积极、最勇敢地投入了同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尔后在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实践中,迅速发展成长,并且立即将革命文化转化成千千万万革命群众的巨大物质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方向道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间虽然经历了不少探索试验,一些曲折起伏,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守正创新,终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事实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民所选择的路线方针是对的,五四运动所开辟的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正确的。
原哲学所副所长、离休干部于良华研究员作了题为“五四时期的唯物史观”的发言。他从批判旧文学提倡革命文学、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批判旧史学观建立新史学观、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强权、批判旧贞洁观提倡女性解放、唯物史观的研究和传播等六个方面,说明了“五四”运动是从新文化运动到反帝反封建军阀的爱国政治运动,是高举着民主、科学的两面大旗,广泛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
于良华通过早期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和著述,讲述了“五四”时期唯物史观的研究和传播。他谈到,李大钊考察了唯物史观的内容及其来源,认为《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中有了唯物史观的纲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发表了唯物史观的“公式”、“精义”。《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论述了各种经济现象历史变动的理论。马克思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唯物史观”这一名称则是恩格斯1877年在《反杜林论》中开始用的,于良华说:“我在研究中,经过核实,查到‘唯物史观’这一名称,是恩格斯1859年8月发表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表述出来的”。
于良华指出,创立唯物史观学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功绩,对于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有了劳工阶级的觉悟,有了“十月革命”的实践经验,于是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由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7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从贫穷的国家建设成了在世界占有强盛地位的伟大国家。
退休党支部副书记徐素华研究员在发言中就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她提出,新文化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做了各种思想文化上的准备,而五四爱国运动在与新文化运动结合之后,被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了新文化运动的范围,使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其突出的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五四爱国运动后的中国大规模登场,并且迅速取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角。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官方传播的巨大实际效应,就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以说,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五四爱国运动,没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全国政协委员陈霞研究员在会上向老同志们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她说,这是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第一次到文艺界、社科界联组,显示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习总书记用“培根铸魂”四个字阐明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职责使命,是一个极高的定位和定性。
陈霞还介绍了她作为政协委员所做的工作。她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了“发展审辩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会发言,提交了“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设立国家级奖励与荣誉的建议”的提案,反映了“有关北京城市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的建议”的社情民意。在多次的小组会、联组会上她都争取发言,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发声。她也请求各位老同志为她更好履职多提意见和建议。与会老同志听了陈霞的介绍后,建议她明年参加政协会前先在所内征询意见,集思广益,从而更好地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言献策。
在会上,哲学所纪委书记冯颜利、离休支部书记张浩、退休支部书记吴尚民与离退休老同志们一起回顾历史,深入讨论,并合影留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