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第三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于本月14-16日在厦门市海沧区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和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并由厦门市石室书院(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承办。来自海峡两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智库的共80多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继前年“重新认识传统”和去年“人文学的处境与两岸人文学的融合发展”之后,本届论坛以“时势变局中的人文学及其使命”为主题,继续推进海峡两岸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交流与对话。
论坛开幕式
今年伊始,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迅速席卷全球。病魔不仅已经夺去了130万人的生命,更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日常习惯和交往方式。正如本次会议的邀请函所说,它“暗喻着一个新的世界历史开端”。在瘟疫肆虐全球之际,人们不仅应该反省既往的经验教训,更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思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在这样的时势大变局中,人文学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肩负怎样的使命?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亟待解答的问题。
职是之故,本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便有了更加明确的目的:在一个因瘟疫而被隔离的世界,架设一座沟通两岸的桥梁,共同思考由新冠疫情而加剧的时势变局。毕竟,两岸人民根植于共同历史文化的亲情和两岸学者往来切磋的热情,绝不能因为新冠病毒的肆虐而有丝毫的折扣!
本届论坛的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主持,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善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廖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台湾学者代表吕正惠教授分别发表了精彩的致辞。他们的发言各不相同,但都对当下的人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期待:如何在全球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的形势下,巩固海峡两岸的命运共同体。张志强所长在致辞中指出,再次聚首于海沧,跨越的不仅是海峡,跨越的更是由于疫情导致的物理和人心的隔离状态。本届会议能够如期成功举行,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隔得断两岸人民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需要,也没有什么危机能够切得断两岸人民之间的血肉根脉。新冠疫情正如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危机一样,都只会进一步激发出人民之间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挑战的动力。我们寄望于通过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能够建设一个面对问题、敞开心胸、沟通差异、交流情感的知识共同体,通过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不断摸索、创造出一个两岸人民共同的新机运。
张志强所长致辞
随后,论坛举行了由海沧区政协主席曹放主持的“旺旺·时报文学奖暨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颁奖典礼”和海西晨报社社长陈炜明主持的“海峡两岸汉字节启动仪式”。尤其值得一提,在疫情肆虐和民进党当局鼓噪排外情绪的背景下,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组委会收到的征稿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较之去年增加了300多篇。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客观的不利条件并不足以真正阻隔海峡两岸之间的天然联系。
会议的主干即学术研讨环节分为“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两个部分。“主题演讲”由单继刚研究员主持,吕正惠、张志强、瞿宛文、吴增定、朱双一、徐秀慧等海峡两岸知名学者分别发表了专题报告。这些报告的内容包含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原理及其跟革命传统的关系、后进者角度下的经济发展、现象学的哲学意义、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弱小民族论与第三世界文学等多个选题,涵盖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各门人文学科。但无论选题如何多元,都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即古老的中华文明将要如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又会对第三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下午进行的分组讨论,也同样围绕着上述问题层层递进。会议分为四组共八个半场,其中第一组上下半场延续了往届论坛的主旨,分别以陈映真和闽台革命史为主线,回顾了两岸往来的历史,再现了当年两岸人民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峥嵘岁月以及左翼文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操。
例如第一组上半场以赵刚教授驳斥台独学者对于陈映真的种种污蔑开篇,李娜、吴明宗、张立本等海峡两岸学者进而精彩地解读了陈映真的文学作品,尤其讨论了他在台湾传播鲁迅文学的经历。阮芸妍、黄琪椿、王申、陈美霞等学者则分别讨论了台静农、龙瑛宗和其他日据或两蒋时代的台湾知识分子致力于突破封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事迹。最后又以王建邦分析当下两岸汉语词汇的趋同性结尾。
又如该组下半场以林光辉、叶蔚南、高维宏介绍雾峰林家当年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光荣历史开始,扩展到吕明纯、张羽、贺迪等学者介绍集美学校和文天祥文化对台湾革命的深刻影响。与上半场一样,下半场讨论也从历史回到当下,李中、许孟祥、张钧凯探讨了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的现实意义,并驳斥了台独分子对光复的种种歪曲,而龎壮城则以2008年以来的学位论文为样本,分析了两岸文字学研究的交流状况。以上所有讨论都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去殖民化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两岸学人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不同于以往,本届论坛在第二组上半场专设了“新冠疫情与世界变局”这个新的热门话题。其中章永乐、陈世昀、蔡博分别介绍了欧洲华人和武汉群众防疫抗疫的第一手经验;陈倩仪、蔡鸿滨则分别分析了远距医疗在防疫战中的成功案例以及西方反华政客“中国病毒”叫嚣的结构性因素;彭耀平更由反思新冠疫情下的人力培养理论出发,将防疫战上升到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尤为值得一提,王恒、王颂两位教授深刻地指出,新冠疫情暴露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危机,而干春松、潘宇则展望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做出的特殊贡献。所有这些讨论都严肃地思考了新冠疫情将为中国与世界、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
第二组下半场、第三组上下半场和第四组上下半场的讨论都延续了人文学领域的经典话题。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一一介绍。应当指出,这些讨论都不是仅就人文学而言人文学,而是在世界变局的大背景下,对人文学提出了新的设想,并勾勒了人文学对于促进两岸往来的重要作用。
经过热烈的讨论,论坛在下午17点10分迎来了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颂主持,海沧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廖凡同志和单继刚研究员分别作了简短而精彩的致辞。这些致辞回顾了本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的内容,并对未来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人文学者的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期待。论坛正是在这样的期待和鼓励中,落下了帷幕。
会议合影留念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第三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于本月14-16日在厦门市海沧区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和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并由厦门市石室书院(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承办。来自海峡两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智库的共80多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继前年“重新认识传统”和去年“人文学的处境与两岸人文学的融合发展”之后,本届论坛以“时势变局中的人文学及其使命”为主题,继续推进海峡两岸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交流与对话。
论坛开幕式
今年伊始,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迅速席卷全球。病魔不仅已经夺去了130万人的生命,更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日常习惯和交往方式。正如本次会议的邀请函所说,它“暗喻着一个新的世界历史开端”。在瘟疫肆虐全球之际,人们不仅应该反省既往的经验教训,更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思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在这样的时势大变局中,人文学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肩负怎样的使命?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亟待解答的问题。
职是之故,本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便有了更加明确的目的:在一个因瘟疫而被隔离的世界,架设一座沟通两岸的桥梁,共同思考由新冠疫情而加剧的时势变局。毕竟,两岸人民根植于共同历史文化的亲情和两岸学者往来切磋的热情,绝不能因为新冠病毒的肆虐而有丝毫的折扣!
本届论坛的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主持,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善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廖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台湾学者代表吕正惠教授分别发表了精彩的致辞。他们的发言各不相同,但都对当下的人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期待:如何在全球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的形势下,巩固海峡两岸的命运共同体。张志强所长在致辞中指出,再次聚首于海沧,跨越的不仅是海峡,跨越的更是由于疫情导致的物理和人心的隔离状态。本届会议能够如期成功举行,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隔得断两岸人民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需要,也没有什么危机能够切得断两岸人民之间的血肉根脉。新冠疫情正如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危机一样,都只会进一步激发出人民之间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挑战的动力。我们寄望于通过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能够建设一个面对问题、敞开心胸、沟通差异、交流情感的知识共同体,通过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不断摸索、创造出一个两岸人民共同的新机运。
张志强所长致辞
随后,论坛举行了由海沧区政协主席曹放主持的“旺旺·时报文学奖暨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颁奖典礼”和海西晨报社社长陈炜明主持的“海峡两岸汉字节启动仪式”。尤其值得一提,在疫情肆虐和民进党当局鼓噪排外情绪的背景下,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组委会收到的征稿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较之去年增加了300多篇。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客观的不利条件并不足以真正阻隔海峡两岸之间的天然联系。
会议的主干即学术研讨环节分为“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两个部分。“主题演讲”由单继刚研究员主持,吕正惠、张志强、瞿宛文、吴增定、朱双一、徐秀慧等海峡两岸知名学者分别发表了专题报告。这些报告的内容包含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原理及其跟革命传统的关系、后进者角度下的经济发展、现象学的哲学意义、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弱小民族论与第三世界文学等多个选题,涵盖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各门人文学科。但无论选题如何多元,都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即古老的中华文明将要如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又会对第三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下午进行的分组讨论,也同样围绕着上述问题层层递进。会议分为四组共八个半场,其中第一组上下半场延续了往届论坛的主旨,分别以陈映真和闽台革命史为主线,回顾了两岸往来的历史,再现了当年两岸人民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峥嵘岁月以及左翼文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操。
例如第一组上半场以赵刚教授驳斥台独学者对于陈映真的种种污蔑开篇,李娜、吴明宗、张立本等海峡两岸学者进而精彩地解读了陈映真的文学作品,尤其讨论了他在台湾传播鲁迅文学的经历。阮芸妍、黄琪椿、王申、陈美霞等学者则分别讨论了台静农、龙瑛宗和其他日据或两蒋时代的台湾知识分子致力于突破封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事迹。最后又以王建邦分析当下两岸汉语词汇的趋同性结尾。
又如该组下半场以林光辉、叶蔚南、高维宏介绍雾峰林家当年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光荣历史开始,扩展到吕明纯、张羽、贺迪等学者介绍集美学校和文天祥文化对台湾革命的深刻影响。与上半场一样,下半场讨论也从历史回到当下,李中、许孟祥、张钧凯探讨了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的现实意义,并驳斥了台独分子对光复的种种歪曲,而龎壮城则以2008年以来的学位论文为样本,分析了两岸文字学研究的交流状况。以上所有讨论都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去殖民化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两岸学人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不同于以往,本届论坛在第二组上半场专设了“新冠疫情与世界变局”这个新的热门话题。其中章永乐、陈世昀、蔡博分别介绍了欧洲华人和武汉群众防疫抗疫的第一手经验;陈倩仪、蔡鸿滨则分别分析了远距医疗在防疫战中的成功案例以及西方反华政客“中国病毒”叫嚣的结构性因素;彭耀平更由反思新冠疫情下的人力培养理论出发,将防疫战上升到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尤为值得一提,王恒、王颂两位教授深刻地指出,新冠疫情暴露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危机,而干春松、潘宇则展望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做出的特殊贡献。所有这些讨论都严肃地思考了新冠疫情将为中国与世界、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
第二组下半场、第三组上下半场和第四组上下半场的讨论都延续了人文学领域的经典话题。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一一介绍。应当指出,这些讨论都不是仅就人文学而言人文学,而是在世界变局的大背景下,对人文学提出了新的设想,并勾勒了人文学对于促进两岸往来的重要作用。
经过热烈的讨论,论坛在下午17点10分迎来了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颂主持,海沧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廖凡同志和单继刚研究员分别作了简短而精彩的致辞。这些致辞回顾了本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的内容,并对未来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人文学者的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期待。论坛正是在这样的期待和鼓励中,落下了帷幕。
会议合影留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