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2022年1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楼931会议室,哲学研究所举办了青年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会。研讨会由副所长单继刚主持,哲学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纪委书记冯颜利、副所长于晓丹出席会议,全所40岁以下青年参加了会议。
会上,周丹、王正、范文丽、韩蒙、傅正、马彦涛、雷环捷、乔茂林、晏扩明、吴清原十位青年学者代表先后发言,分别结合各自学术研究工作实际,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展开了热烈研讨。
《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周丹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提出的“两个大局”“两个创造”“两个结合”“两个确立”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断、重大理论命题进行了深刻阐释。他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决定性变量,构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哲学动态》编辑部副编审王正对《决议》中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观点做出深入的探讨。认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因之一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在中西、古今比较的张力中更新了人类对“人”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下的人的观念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强大的实践力量,突破了西方现代文明对人的局限性理解,克服了西方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阴影,从而极大提升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东方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范文丽在对比学习党的历史上三次历史决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东方哲学研究的心得,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工作方式的变化,认为政党的发展面向与人的生命开展有其相似之处,其本质均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相较于前两个决议,最新《决议》的内容更丰富,涉及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这充分说明,新时代中我党与社会的各层面建立了深刻而广泛的关联,并且在每一个方面都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与成熟。
马克思哲学原理研究室副研究员韩蒙指出,《决议》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历史精神。他结合1945年、1981年的两份历史决议,认为“历史”是2021年度的主题词。他从拓展历史视野、锚定历史方位、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四个方面来谈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体现出的历史精神,认为注重总结历史、统一思想和行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中国人始终具有一种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精神。
中国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傅正也谈到对《决议》的学习体会,认为党的十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起点,新的起点需要有新的认识,指出我党是一个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政党,是理论先行的政党。他结合前两份决议,指出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我党破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迷信。现在我党则面临的是信仰缺失、理论指导缺失的挑战,需要破除的是右的教条,破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盲目迷信,重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
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马彦涛针对《决议》中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谈了学习体会。他针对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工作就是斗争”的观点,指出研究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坚持敢于斗争的经验,就是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立场,明确工作中的困难为攻坚克难的对象,确立敢与工作中的难题较量的问题意识,掌握干好工作的艺术,坚持做好工作的客观规律,以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各种艰巨的任务,发挥好思想库与智囊团的作用。
科技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雷环捷从自身研究专长出发,关注《决议》中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相关表述,解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科技自立自强。指出从中国科技思想史的视野加以考察,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具有其作为一种科技领域话语的演进历程。提出学习和研究科技自立自强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科技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更将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提供助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乔茂林通过研究《决议》,对“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谈了自己的体会。认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不仅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前进而丰富发展,而且还需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超越之维,需要自觉思维之无限性,引领时代创造;突出理论之穿透性,把握时代方位与主题;挺立理论之崇高性,凝聚时代合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晏扩明对《决议》中“十个明确”相较于十九大报告中“八个明确”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梳理,分享了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指出“十个明确”是在“八个明确”的基础之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做出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吴清原结合自己曾经的同学党员干部牺牲在扶贫一线的事件,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群众,应该向优秀的党员同志靠拢。并且深刻意识到国家“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决心和成就背后的代价,受到这一精神力量的感召,也焕发了自己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使命感和动力。
听完大家的研讨,王立胜作了总结讲话。他高度肯定了几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认为大家准备充分,态度认真,都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了深刻解读;大家在研讨中,注意将前后三个《决议》紧密联系起来,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和思考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王立胜强调,加强对全所青年学者和干部职工的培养、教育和正确引导,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研讨,是落实这一重要任务的必然要求。
王立胜全面回顾了党的历史上三次决议的出台背景,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到历次决议的伟大性与正确性,注意警惕教条主义,并不断增强“历史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立胜通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大家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社会转型新趋势和我院发展新定位,勉励大家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和民族共命运、与世界和时代齐进步,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包括政治定位、工作定位、研究方向,在各自专业领域继续深入学习,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做出应有贡献。
(人事处 供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2022年1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楼931会议室,哲学研究所举办了青年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会。研讨会由副所长单继刚主持,哲学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纪委书记冯颜利、副所长于晓丹出席会议,全所40岁以下青年参加了会议。
会上,周丹、王正、范文丽、韩蒙、傅正、马彦涛、雷环捷、乔茂林、晏扩明、吴清原十位青年学者代表先后发言,分别结合各自学术研究工作实际,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展开了热烈研讨。
《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周丹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提出的“两个大局”“两个创造”“两个结合”“两个确立”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断、重大理论命题进行了深刻阐释。他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决定性变量,构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哲学动态》编辑部副编审王正对《决议》中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观点做出深入的探讨。认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因之一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在中西、古今比较的张力中更新了人类对“人”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下的人的观念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强大的实践力量,突破了西方现代文明对人的局限性理解,克服了西方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阴影,从而极大提升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东方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范文丽在对比学习党的历史上三次历史决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东方哲学研究的心得,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工作方式的变化,认为政党的发展面向与人的生命开展有其相似之处,其本质均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相较于前两个决议,最新《决议》的内容更丰富,涉及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这充分说明,新时代中我党与社会的各层面建立了深刻而广泛的关联,并且在每一个方面都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与成熟。
马克思哲学原理研究室副研究员韩蒙指出,《决议》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历史精神。他结合1945年、1981年的两份历史决议,认为“历史”是2021年度的主题词。他从拓展历史视野、锚定历史方位、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四个方面来谈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体现出的历史精神,认为注重总结历史、统一思想和行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中国人始终具有一种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精神。
中国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傅正也谈到对《决议》的学习体会,认为党的十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起点,新的起点需要有新的认识,指出我党是一个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政党,是理论先行的政党。他结合前两份决议,指出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我党破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迷信。现在我党则面临的是信仰缺失、理论指导缺失的挑战,需要破除的是右的教条,破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盲目迷信,重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
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马彦涛针对《决议》中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谈了学习体会。他针对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工作就是斗争”的观点,指出研究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坚持敢于斗争的经验,就是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立场,明确工作中的困难为攻坚克难的对象,确立敢与工作中的难题较量的问题意识,掌握干好工作的艺术,坚持做好工作的客观规律,以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各种艰巨的任务,发挥好思想库与智囊团的作用。
科技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雷环捷从自身研究专长出发,关注《决议》中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相关表述,解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科技自立自强。指出从中国科技思想史的视野加以考察,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具有其作为一种科技领域话语的演进历程。提出学习和研究科技自立自强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科技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更将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提供助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乔茂林通过研究《决议》,对“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谈了自己的体会。认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不仅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前进而丰富发展,而且还需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超越之维,需要自觉思维之无限性,引领时代创造;突出理论之穿透性,把握时代方位与主题;挺立理论之崇高性,凝聚时代合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晏扩明对《决议》中“十个明确”相较于十九大报告中“八个明确”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梳理,分享了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指出“十个明确”是在“八个明确”的基础之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做出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吴清原结合自己曾经的同学党员干部牺牲在扶贫一线的事件,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群众,应该向优秀的党员同志靠拢。并且深刻意识到国家“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决心和成就背后的代价,受到这一精神力量的感召,也焕发了自己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使命感和动力。
听完大家的研讨,王立胜作了总结讲话。他高度肯定了几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认为大家准备充分,态度认真,都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了深刻解读;大家在研讨中,注意将前后三个《决议》紧密联系起来,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和思考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王立胜强调,加强对全所青年学者和干部职工的培养、教育和正确引导,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研讨,是落实这一重要任务的必然要求。
王立胜全面回顾了党的历史上三次决议的出台背景,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到历次决议的伟大性与正确性,注意警惕教条主义,并不断增强“历史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立胜通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大家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社会转型新趋势和我院发展新定位,勉励大家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和民族共命运、与世界和时代齐进步,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包括政治定位、工作定位、研究方向,在各自专业领域继续深入学习,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做出应有贡献。
(人事处 供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