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伦理学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逻辑学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2023”在上海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哲学领域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贡献”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学术交流。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2023”会议现场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2023”大会现场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王伟光出席会议致辞并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贡献哲学智慧”的主旨报告。
王伟光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制高点,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王伟光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哲学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新的任务目标。
王伟光还就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贡献哲学智慧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新时代哲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意蕴;第二,必须科学理解、准确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和原创性贡献;第三,新时代哲学工作者必须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王伟光提出,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使命新任务的蓝图已经绘就,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哲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取得实效。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王伟光出席会议致辞并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贡献哲学智慧”的主旨报告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副院长沈铭辉分别致辞。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组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成旦红表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等,都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相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只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的哲学,一定可以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致辞
张志强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贡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新的文化使命,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纲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建设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创造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主体性现代文明,是在古老文明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来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致辞、作主题报告及主持第二场主题报告
沈铭辉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副院长沈铭辉致辞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组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研究员主持论坛第一场主题报告。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任平作了“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准要义的哲学解读”主题发言。任平表示,以大历史观的哲学自觉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维前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任平提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大历史观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根脉魂脉、主要功能和运行规律,谱写作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是我们时代的使命。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任平作主题报告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姜迎春作了“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发言。姜迎春认为,研究和阐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历史地研究阐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姜迎春作主题报告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郝立新作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主题发言。郝立新提出,新时代呼唤文化的大发展,并催生伟大的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和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其理论创新是多方面的,这一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郝立新作主题报告
中国人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鲁品越作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话语权建设”主题发言。鲁品越表示,文明是文化基因世代相传的过程,并在选择的过程中能够沉浸到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中华民族这么多年历史发展的大浪淘沙,只有符合人类历史规律的才能扎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只有符合人民发展历史进程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之意。
中国人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鲁品越作主题报告
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作了“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发言。张志强认为,今天我们把这样的一个历史自信更拓展到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发展上,这个历史成就更是强大中华文明的支撑,是我们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是保证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实际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道路一起贯通,打开中华文化的宝库,汲取能量,萃取精华,保持中华文化的理想、文化价值的信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第二个结合”重要的要义。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作了“‘中西哲学比较参证、融会贯通’——论贺麟对中国哲学的创新性研究”主题发言。陈霞认为,贺麟的中国哲学研究有着清晰的时代问题意识,体现出面对现实、应对危机和立足传统、改革道德、华化西哲、转向现代以及深入论证、缜密分析等特点。他吸收诸子百家及西方哲学,将中西有关“心”的理论有机结合,创建了新的心学体系;对“理”“知”“知行关系”等进行了新阐释,提出了新的体用观,以及自利利他、遵守法律、尊重信仰、崇尚艺术等新道德。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他赋予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以新的内涵,重新激活它们,丰富了传统哲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增强了传统命题的论证性,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发展了其思辨性。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构建当代的中国哲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具有启发意义。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作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研究员主持论坛第一场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主持论坛第二场主题报告。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高建平作了“建立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美学,让艺术渗透到新文明之中”主题发言。高建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着重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国家相遇,就出现文化间交汇、碰撞、相互激发的现象。这也是所有现代理论与传统相结合时所面临的问题。理论本土化、传统现代化,使理论落地生根,在理论资源的结合中实现创新,这对各门学科都适用,在美学和文艺领域也是如此。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要经历一个过程。理论要与中国文艺的实际结合,努力发展适应中国文艺的美学理论。发展中国美学研究,就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高建平作主题报告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山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卫建国教授作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道德文明的思考”主题发言。卫建国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所能作出的贡献,就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上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新道德,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相适应的现代新道德体系。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山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卫建国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教授丁立群作了“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文化绝对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主题发言。丁立群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不是在世界现代化中构建一种特殊化的中国模式,而是超越世界现代化诸多形态以重构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在于构建和创造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本质,破解了现代化理解的历史与地理的还原论,对世界现代化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现代化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的重构,破解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之争,为发展中国家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树立了典范。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教授丁立群作主题报告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谦作了“当代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意义”主题发言。欧阳谦结合对中国文化的考察,认为要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题,从哲学的方法上,即文化哲学的方法论或者基本原则上对中华文化一种传统实现返本翻新,把儒学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的现代化进行非常有效、合理、深入的勾连,对当代哲学的文化转向意义重大。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谦作主题报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凡作了“技术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技术哲学学派的研究纲领”主题发言。陈凡表示,要建构聚焦于中国问题的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的中国问题”不仅是指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且还要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技术哲学在社会的实现程度,决定于它满足这个社会需要的程度。我们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不仅要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智库建议,还要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陈凡认为,在发展狭义的技术哲学学科的同时,还需要发展“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广义技术哲学。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基于中国技术实践,面向全球化语境,“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中国技术哲学就会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在国际技术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杨武金作了“墨家因果归纳的理论、应用与起源”主题发言。杨武金认为,中国先秦的墨家学派在科学思想上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这是因为他们进行了大量实验观测和比较分析,并用因果推理方法开展科学探究的结果。墨家虽然在因果归纳的理论上总结不足,但他们对因果推理方法的应用却是非常精到的,这正是他们之所以能够作出重要科学发现的原因,而他们之所以善于应用因果推理方法开展科学探究和科学论证,又主要是由于他们都是直接的生产者和科学经验的总结者,同时也是对中华文明话语体系所隐含的科学论证方式和说理方式的弘扬与发展。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墨家因果归纳思想的特质,是建构中国哲学和科学思想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杨武金作主题报告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作了“中华文明的最大哲学贡献——堪比四大发明的四大哲学创新”主题发言。王东认为,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原创基因、哲学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大法宝、文化宝藏。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特有的历史文化哲学底蕴,这是使之必然开创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形态的首要内在根据。中华文化基因库,传承与创新,有四大特殊支柱:一是连续演化几千年而不中断的汉字系统;二是中国经学系统;三是中华文化元典与国学系统;四是孔子起了重要奠基作用的,从蒙学到国学、大学的中国独特教育系统。而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灵魂,贯穿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摄中国文化传统的普照之光,赋予中国文化以活生生的民族魂;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传统世代相传、防止断裂的文化基因,它辩证地解决了综合性与创新性、继承性与变革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问题,保证中国文化具有一以贯之的学统、道统、民族传统,具有代代相传的永久魅力,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间连绵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作主题报告
作为协办方的12个哲学一级学会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开设了“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与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与中国人学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与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伦理学会与中华美学学会”“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中国逻辑学会”六个分论坛,参加各自学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以各自的学会研究的方向作专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原副局长、上海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赵克斌主持分论坛代表报告。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叶海涛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原副主任杨信礼教授在论坛总结发言。
为期一天半的中国哲学论坛,旨在为来自哲学不同分支的各位专家提供思想碰撞、探讨交流的平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国当代现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副主任杨信礼教授在论坛总结发言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叶海涛教授主持闭幕式
参加“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2023”会议专家学者合影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伦理学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逻辑学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2023”在上海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哲学领域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贡献”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学术交流。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2023”会议现场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2023”大会现场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王伟光出席会议致辞并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贡献哲学智慧”的主旨报告。
王伟光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制高点,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王伟光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哲学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新的任务目标。
王伟光还就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贡献哲学智慧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新时代哲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意蕴;第二,必须科学理解、准确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和原创性贡献;第三,新时代哲学工作者必须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王伟光提出,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使命新任务的蓝图已经绘就,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哲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取得实效。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王伟光出席会议致辞并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贡献哲学智慧”的主旨报告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副院长沈铭辉分别致辞。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组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成旦红表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等,都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相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只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的哲学,一定可以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致辞
张志强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贡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新的文化使命,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纲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建设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创造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主体性现代文明,是在古老文明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来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致辞、作主题报告及主持第二场主题报告
沈铭辉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副院长沈铭辉致辞
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组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研究员主持论坛第一场主题报告。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任平作了“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准要义的哲学解读”主题发言。任平表示,以大历史观的哲学自觉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维前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任平提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大历史观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根脉魂脉、主要功能和运行规律,谱写作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是我们时代的使命。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任平作主题报告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姜迎春作了“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发言。姜迎春认为,研究和阐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历史地研究阐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姜迎春作主题报告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郝立新作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主题发言。郝立新提出,新时代呼唤文化的大发展,并催生伟大的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和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其理论创新是多方面的,这一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郝立新作主题报告
中国人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鲁品越作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话语权建设”主题发言。鲁品越表示,文明是文化基因世代相传的过程,并在选择的过程中能够沉浸到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中华民族这么多年历史发展的大浪淘沙,只有符合人类历史规律的才能扎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只有符合人民发展历史进程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之意。
中国人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鲁品越作主题报告
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作了“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发言。张志强认为,今天我们把这样的一个历史自信更拓展到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发展上,这个历史成就更是强大中华文明的支撑,是我们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是保证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实际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道路一起贯通,打开中华文化的宝库,汲取能量,萃取精华,保持中华文化的理想、文化价值的信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第二个结合”重要的要义。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作了“‘中西哲学比较参证、融会贯通’——论贺麟对中国哲学的创新性研究”主题发言。陈霞认为,贺麟的中国哲学研究有着清晰的时代问题意识,体现出面对现实、应对危机和立足传统、改革道德、华化西哲、转向现代以及深入论证、缜密分析等特点。他吸收诸子百家及西方哲学,将中西有关“心”的理论有机结合,创建了新的心学体系;对“理”“知”“知行关系”等进行了新阐释,提出了新的体用观,以及自利利他、遵守法律、尊重信仰、崇尚艺术等新道德。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他赋予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以新的内涵,重新激活它们,丰富了传统哲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增强了传统命题的论证性,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发展了其思辨性。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构建当代的中国哲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具有启发意义。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作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研究员主持论坛第一场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主持论坛第二场主题报告。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高建平作了“建立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美学,让艺术渗透到新文明之中”主题发言。高建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着重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国家相遇,就出现文化间交汇、碰撞、相互激发的现象。这也是所有现代理论与传统相结合时所面临的问题。理论本土化、传统现代化,使理论落地生根,在理论资源的结合中实现创新,这对各门学科都适用,在美学和文艺领域也是如此。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要经历一个过程。理论要与中国文艺的实际结合,努力发展适应中国文艺的美学理论。发展中国美学研究,就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高建平作主题报告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山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卫建国教授作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道德文明的思考”主题发言。卫建国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所能作出的贡献,就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上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新道德,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相适应的现代新道德体系。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山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卫建国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教授丁立群作了“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文化绝对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主题发言。丁立群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不是在世界现代化中构建一种特殊化的中国模式,而是超越世界现代化诸多形态以重构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在于构建和创造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本质,破解了现代化理解的历史与地理的还原论,对世界现代化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现代化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的重构,破解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之争,为发展中国家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树立了典范。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教授丁立群作主题报告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谦作了“当代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意义”主题发言。欧阳谦结合对中国文化的考察,认为要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题,从哲学的方法上,即文化哲学的方法论或者基本原则上对中华文化一种传统实现返本翻新,把儒学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的现代化进行非常有效、合理、深入的勾连,对当代哲学的文化转向意义重大。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谦作主题报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凡作了“技术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技术哲学学派的研究纲领”主题发言。陈凡表示,要建构聚焦于中国问题的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的中国问题”不仅是指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且还要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技术哲学在社会的实现程度,决定于它满足这个社会需要的程度。我们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不仅要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智库建议,还要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陈凡认为,在发展狭义的技术哲学学科的同时,还需要发展“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广义技术哲学。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基于中国技术实践,面向全球化语境,“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中国技术哲学就会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在国际技术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杨武金作了“墨家因果归纳的理论、应用与起源”主题发言。杨武金认为,中国先秦的墨家学派在科学思想上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这是因为他们进行了大量实验观测和比较分析,并用因果推理方法开展科学探究的结果。墨家虽然在因果归纳的理论上总结不足,但他们对因果推理方法的应用却是非常精到的,这正是他们之所以能够作出重要科学发现的原因,而他们之所以善于应用因果推理方法开展科学探究和科学论证,又主要是由于他们都是直接的生产者和科学经验的总结者,同时也是对中华文明话语体系所隐含的科学论证方式和说理方式的弘扬与发展。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墨家因果归纳思想的特质,是建构中国哲学和科学思想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杨武金作主题报告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作了“中华文明的最大哲学贡献——堪比四大发明的四大哲学创新”主题发言。王东认为,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原创基因、哲学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大法宝、文化宝藏。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特有的历史文化哲学底蕴,这是使之必然开创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形态的首要内在根据。中华文化基因库,传承与创新,有四大特殊支柱:一是连续演化几千年而不中断的汉字系统;二是中国经学系统;三是中华文化元典与国学系统;四是孔子起了重要奠基作用的,从蒙学到国学、大学的中国独特教育系统。而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灵魂,贯穿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摄中国文化传统的普照之光,赋予中国文化以活生生的民族魂;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传统世代相传、防止断裂的文化基因,它辩证地解决了综合性与创新性、继承性与变革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问题,保证中国文化具有一以贯之的学统、道统、民族传统,具有代代相传的永久魅力,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间连绵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作主题报告
作为协办方的12个哲学一级学会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开设了“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与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与中国人学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与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伦理学会与中华美学学会”“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中国逻辑学会”六个分论坛,参加各自学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以各自的学会研究的方向作专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原副局长、上海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赵克斌主持分论坛代表报告。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叶海涛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原副主任杨信礼教授在论坛总结发言。
为期一天半的中国哲学论坛,旨在为来自哲学不同分支的各位专家提供思想碰撞、探讨交流的平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国当代现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副主任杨信礼教授在论坛总结发言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叶海涛教授主持闭幕式
参加“第三届中国哲学论坛·2023”会议专家学者合影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