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一年。
北京中轴线上,中国历史研究院古朴典雅、恢弘庄严,彰显泱泱中华悠久隽永的文明气韵。
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中国考古博物馆,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提出殷切希望。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中流厅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党的领袖到科研机构召开全国性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充分信任、特殊关爱和殷切期望,全院干部职工倍感荣耀、倍感振奋,紧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百舸争流,破浪者才能远航;千帆竞发,奋斗者才能开拓!
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始终牢记领袖嘱托,团结带领全院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一核心主题,乘风破浪、奋力开拓、锐意进取、敢作善为,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推动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三项共识”践行忠诚担当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办什么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怎样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但是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政治机关必须正确回答的根本问题。人格因忠诚而巍峨,事业因忠诚而壮丽。院党组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主题教育作为对党忠诚教育,汇聚全院干部职工智慧形成“三项共识”: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
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天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
“三项共识”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回答了办什么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怎样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关系全局、关系根本的大问题,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体表现,是“两个维护”政治要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落地落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行稳致远、赢得未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识统一思想,思想凝聚力量。
2023年,在“三项共识”的引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更加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践行忠诚担当、勇担时代使命。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把迎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密配合上级部门,举全院之力,集全院之智,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高质量完成文物调运、场馆改造、展陈调整、疫情防控、材料准备等急难险重工作和各项服务保障任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这一年,院党组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来学习、“第一遵循”来贯彻、“第一政治任务”来落实。第一时间通过党组会、党组扩大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40余次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第一时间高质量完成新承办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持续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教育,党组成员带头讲党课、作辅导报告18场,覆盖全院所有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培训3000余人次……一组组详细数据,彰显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落实“第一议题”、走好第一方阵的政治站位、力度和决心。
这一年,院党组紧紧围绕落实“三项共识”,采取一系列措施,明规矩、建制度、设机构、壮队伍、辟渠道,在科研组织、经费使用、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制定实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交办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从自有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特殊交办任务全流程无缝隙督办机制……确保“三项共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力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考古博物馆时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心设置展览展陈,加强馆藏文物保护。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集展览展示、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2023年9月15日如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放后广受关注、深受欢迎,迅速成为最热门的博物馆之一。
开展全院出土文物、古籍文献保护专项工作。出台《中国社会科学院革命文物管理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籍管理规定》,加强文物监管系统和登记入库管理系统建设,强化文物古籍数字化管理;首次举办考古技师培训班;推进院属各考古工作站文物库房、文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考古工地出土文物远程监控系统,全过程无死角保障文物安全……一项项改革办法、一项项扎实举措,让中国社会科学院收藏的珍贵文物古籍“活起来”,让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文明传承责任“实起来”。
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持续深入
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充分发挥综合研究优势,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作贡献。
2023年6月20日,高翔院长在学术报告厅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题,向全院党员干部讲了一场生动的党课。党课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理论支撑、深厚文化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受到了全院党员干部的热烈欢迎,引发了全院党员干部的强烈共鸣。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学术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为抓手,带领全院同志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
这一年,全院立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创新项目18项;院党组带头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在中央媒体发表,部分发言和党课报告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心组学习文选、党课文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新时代新思想标识性概念丛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丛书》等出版工作;编写完成全国第六批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文献总量超过2.8万件;全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名义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200余篇;院属期刊、媒体常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真理之光”等专题专栏,打造“理响中国”“学思讲坛”“金牌思政课”等学习品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一系列新举措、新成果、新成效,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深入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
“同意开题!”
2023年12月29日,在“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开题会上,专家评议组经过充分论证,认为课题组前期准备充分,选题立意深远,有望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一致同意开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迅速成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领导小组,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出台35项重点举措,发布研究选题指南,面向全院公开招标设立24项重大创新项目。“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即为24项重大创新项目中首个开题的课题。
这一年,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引领下,院党组带头在《人民日报》《求是》等发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等理论文章,引起积极反响;编印《习近平关于文化传承发展论述摘编》,编写完成《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组织策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丛书》;院属期刊开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专栏,《中国社会科学报》连续刊发相关研究阐释文章128篇,中国历史研究院制作“探访从未中断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青年说”“考古队长说”等原创视频及图文;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新编)中国通史》(《中华民族史》)纂修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编撰项目等重大学术经典研究工程项目和《中国扶贫志》《中国全面小康志》《中华思想通史》《中外哲学典籍大全》《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二、三册)》等重大研究编纂工程项目;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一系列新思路、新方案、新举措,一系列新工程、新项目、新成果,深刻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生动写照。
科研工作深入推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做学问,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全力推动全院科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这一年,新立项院重大创新项目59项、国情调研项目32项、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9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6000篇,出版学术专著近400部,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译文、工具书、教材等近300种。
多措并举,推动基础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是学科。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第二轮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资助优势学科、特殊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120个。
从对“绝学”、冷门学科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到研究起草关于扶持“绝学”、冷门学科发展的意见;从在学科资助体系内设立“‘绝学’、冷门学科”类别,到主办“‘绝学’、冷门学科研修营”;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面启动满语教学科研,到加大对“古文字学”“梵文”等特殊学科扶持保护力度……“绝学”不绝、冷门不冷,一系列支持“绝学”、冷门学科的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得到大力弘扬。
这一年,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完成院实验室、数据库建设摸底工作,立项资助44个实验室、数据库项目,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交叉融合、助力形成“新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新型科研形态。
提高应用对策研究质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学术研究,为党中央提供高质量对策建议,既是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抓手,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光荣使命。
2023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推动应用对策研究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研究推动应用对策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共报送稿件1850篇,对策研究质量显著提升。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完成智库基础研究项目结项、年检190项,新立项智库交办委托任务、研究项目和重大活动任务174项。完成国家智库报告29部,出版智库报告、皮书等250余种。
发挥学术平台引领作用,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思想阵地,学术期刊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这一年,《古典学研究》《中国台湾研究(英文)》创刊,全院学术期刊总数达95种。9篇(组)文章获评中宣部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102个项目获得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
“当我们把职业上升为志业,将情怀灌注于工作,在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在‘渡人’的同时也是‘自渡’——自我的磨炼和修为,为文为人的意义也就体现在具体而细微的编辑日常之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如是说。
学术要繁荣,评价要先行。我们有义务、有能力、有资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在国际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中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学术正声。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完善“全球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2023版)”,组织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评价项目。
持续加强学术传播能力,让世界读懂中国——
2023年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高翔院长宣布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成立。2023年7月5日,“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2023年3月22—23日,第二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在京举行……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40场,自信而有力地向国际社会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让国际社会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近人民大众,走向世界学术舞台。
优化重大科研成果发布机制。“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丛书”多视角、全景化、深层次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一百多年浴血奋战、自力更生、解放思想、自信自强的团结奋斗历程;《“一带一路”倡议:过去、现在和未来》回顾了“一带一路”及其承载的中西交往历史,全方位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治理的深刻影响……透过媒体报道,一部部高质量研究成果传递到社会各界。
如何创新形式,将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让人民群众共享新时代理论最新成果,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真思考的课题。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世界简史》通过“大家写小书”,以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形式,将专业化、前沿性的史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知识。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魄力,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以核心领域和重要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大力推进改革——
创新工程改革激发科研活力。出台《深化创新工程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建立战略需求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应急反应迅速、攻坚力量完备的重大科研任务组织落实机制,积极推动学科融合、转型升级和协同创新,引导学者更好地开拓学术视野、提升原创能力,做有思想的学问。
学部委员制度改革培育领军力量。院党组出台《关于深化学部委员制度改革的意见》,修订相关配套文件,有序推进学部委员增选工作。强化院党组对学部工作的领导,突出政治导向、突出担当作为,优化遴选机制,严格考核和退出机制,打造一支院党组直接掌握的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领军力量。
职能部门改革提升管院治院水平。构建高效、务实、讲奉献、战斗力强的院职能部门体系,平稳有序完成职能部门“三定”改革,新设内设处室10个,撤并及整建制划转减少内设处室12个,更名(含加挂牌子)内设处室30个,为建设服务科研、分工合理、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机关工作体系提供保障。
中国历史研究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围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办好中国历史研究院”这一核心任务,全面理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6个研究所的三级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提升中华文明传承和创新研究能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会、党委常委会、院务会、机关办公会制度。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达到69家。
……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这一年,在啃硬骨头、过险滩的改革历程中,院党组管院治院的思路和方略越来越清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深入,将全院科研工作和建设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种种改革举措提振了精气神,增强了责任心,强化了使命感,全院干部职工工作更有动力,更有激情,更有成就感。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继有人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关键是人才。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从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更有力度、更具实效的措施,推动干部学者更好更快成长。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各年龄段学者干事创业热情——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关于推行青年学者导师制的意见(试行)》《“青启计划”管理办法》《青年人才“培远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计划,199名青年学者纳入青年学者导师制培养范围,遴选配备导师219人,193名新入院青年人员获“青启计划”资助,52名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入选首批“培远计划”。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计划”管理办法》《“学部委员工作室”管理办法》出台。16名二级研究员入选“长城学者计划”;22位专家获批一级岗位,人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试点单位中位居第一。
营造良好环境,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青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未来,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希望。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职称破格及指标调剂规程》,盘活全院职称指标资源,建立多维度职称破格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跨层级破格晋升职称制度,加大职称破格及指标调剂力度,优化评审程序,给予研究所更大自主权,支持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全院11人通过破格及调剂指标晋升职称。
“希望青年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各研究领域努力开展创新研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2023年6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大讲堂首次开讲,学部委员张海鹏与青年学者面对面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并以大量实例手把手教导青年学者如何做学问。
这一年,青年大讲堂邀请多领域专家与青年干部学者分析当前形势、分享治学经验,谈纪律、讲规矩,讨论人工智能、畅想人类未来,帮助广大社科青年深入把握学术史、学科史,打开学术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坚定人民立场、践行为民宗旨。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与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发表100余篇学习文章,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青年学者搭建思想交流平台。
开展大范围轮岗交流,促进干部队伍合理有序流动——
成规模、制度性推进干部交流任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目的是把全院干部人才资源盘活、用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这一年,按照突出重点、人岗相适、积极稳妥、进出平衡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交流所局级干部27人、处级干部40人,院机关职能部门轮岗处级干部28人、普通干部27人。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选派150名干部学者参加中央调训班学习,安排或推荐100余名干部人才挂职实践锻炼。援疆干部获评第十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人才“优秀团队”。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紧扣干部实际需求,强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有效帮助学员填补知识空白、扫除经验盲区、弥补能力弱项,帮助干部人才提升履职能力。
服务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服务保障工作是讲政治、重细节、崇奉献的工作,是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坚强保证,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2023年7月19日举行的全面提升服务保障工作水平专题会上,高翔院长的讲话赢得阵阵掌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院党组高度重视服务保障工作,倾听群众呼声,了解职工诉求,立足“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为全院干部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高品质提升全院餐饮服务水平——引进高级厨师,举办12次美食节;变化菜品、调剂口味,开展名特小吃巡展,改善就餐环境;餐饮工作就是民心工程,改善后的食堂让干部职工“安心、放心、舒心”。
多举措提高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科学智能的排队取号系统,洁净整齐的临检室、生化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医务室检验科涵盖常规检测、传染病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满足了全院干部职工日常血液检验需求;全面放开定点医院就诊报销限制,有效解决干部职工“就医难、挂号难”等问题;开展肺部健康专项诊疗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关爱职工身心健康;为全院所有办公区配备AED体外自动除颤仪,切实提升全院应急救护能力。
大力度解决职工生活难题——清查全院职工住房,腾退违规占房;积极为干部职工解决住房问题;持续改善东坝社科嘉园生活居住环境。
全方位升级学术服务——推进全院图书通借通还,启动学科馆员服务,提供上门取送图书、异地借还图书以及打印、复印、扫描等服务。
全流程解决“报销难”“报销繁”——修订完善有关经费管理办法,将经费管理制度制作成要点清晰、通俗易懂的图表和文字印发院属单位;全面推广“公务之家”平台,切实减轻科研人员报销负担。
出实招,积极解决干部职工子女入学难题。
精准服务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在疫情严峻时期向全院3450位离退休人员发放“防疫包”;为全院老同志发放我院定点帮扶县农产品;举办2023年智慧助老培训,对70多位老同志就打车出行、预约挂号、线上学习等应用进行手把手教学,让老同志切实感受到院党组的关爱。
用心用情关爱职工生活——按中央和国家机关要求和标准建成哺乳室,为女职工打造温馨驿站;举办单身职工交友联谊会,切实帮助解决单身干部职工的操心事、烦心事、终身大事。
实施院部环境设施综合整治——新建学术会客厅,设立咖啡屋,改造中庭水系,创造具有学术品位的人文氛围。
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加强院部安保队伍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确保办公区安全有序,万无一失;改善保安人员生活条件。
统筹解决职工“停车难”——收回贡院东街停车场,整体统筹调配车位,有效缓解院部车位紧缺问题。
……
这一年,院党组用心用情为干部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一件件贴心事春风化雨、一件件暖心事润物无声、一件件舒心事悄然而至,干部职工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知院爱院兴院热情显著提升。
“三项承诺”净化科研环境
扬正气行大道,树新风正学风。主题教育期间,高翔院长代表院党组庄重承诺:
“党组成员非经组织特许,不参加学部委员评选、不参评职称;不在直接分管领域的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个人署名成果不参加院内各类评奖。”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院党组刀刃向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风肃纪,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净化科研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三项承诺”被称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风骨建设”和“气节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必须是风清气正的学术殿堂,一切都要在阳光下运行,一切都要经得起组织的检验和群众的监督。要把制度建起来,把纪律严起来,把规矩立起来,让文章与道义同在、学术与正气同存,确保学者有风骨、学术有品位、殿堂有尊严。要以优良的党风引领学风、院风,以清朗干净的学风、院风支持党风。”
高翔院长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背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与定力——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召开2023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开展中央巡视整改“回头看”,制定院党组巡视工作五年规划,开展党的二十大后首轮院内巡视……主题教育期间,院党组认真查摆出13个方面问题,带头制定31项整改措施,推动院属单位对照检视梳理292个问题、制定617项整改措施。通过立措施、建台账、抓督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地更实,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推进。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大作风建设力度,按照“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要求,着力改进工作作风。院党组带头落实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带领专家学者深入科研一线和基层群众,高质量完成13项大调研课题。院属单位领导班子结合科研和管理工作实际,实施调研课题277项。加强督办,确保院党组工作部署落实落地。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公文处理工作的通知(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报送党组织会议和行政会议纪要的通知》,提高全院办文水平。院属7个职能部门及其65个内设处室开展机关作风测评,紧紧围绕“打造忠诚型、政治型、学习型、纪律型、服务型机关”目标要求,将作风建设融入办文、办会、办事等方方面面。机关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履职尽责更加有力、服务保障更加有效。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院党组建立定期听取院属单位科研工作汇报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院属单位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院属单位党组织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的规定(试行)》。制定《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巡视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落实有力,印发相关研究所《党委会、所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36个党支部被命名为202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1个单位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5个单位荣获院“2021—2023年度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各类“散”象得以扭转,优良的党风学风院风正在形成。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024年大幕已经开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崭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处处充盈着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勃发着砥砺奋进的蓬勃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这种精神力量必将汇聚成强大动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不断开创中国社会科学院繁荣发展新局面,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朱高磊 高莹 王春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一年。
北京中轴线上,中国历史研究院古朴典雅、恢弘庄严,彰显泱泱中华悠久隽永的文明气韵。
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中国考古博物馆,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提出殷切希望。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中流厅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党的领袖到科研机构召开全国性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充分信任、特殊关爱和殷切期望,全院干部职工倍感荣耀、倍感振奋,紧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百舸争流,破浪者才能远航;千帆竞发,奋斗者才能开拓!
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始终牢记领袖嘱托,团结带领全院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一核心主题,乘风破浪、奋力开拓、锐意进取、敢作善为,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推动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三项共识”践行忠诚担当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办什么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怎样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但是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政治机关必须正确回答的根本问题。人格因忠诚而巍峨,事业因忠诚而壮丽。院党组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主题教育作为对党忠诚教育,汇聚全院干部职工智慧形成“三项共识”: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
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天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
“三项共识”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回答了办什么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怎样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关系全局、关系根本的大问题,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体表现,是“两个维护”政治要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落地落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行稳致远、赢得未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识统一思想,思想凝聚力量。
2023年,在“三项共识”的引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更加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践行忠诚担当、勇担时代使命。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把迎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密配合上级部门,举全院之力,集全院之智,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高质量完成文物调运、场馆改造、展陈调整、疫情防控、材料准备等急难险重工作和各项服务保障任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这一年,院党组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来学习、“第一遵循”来贯彻、“第一政治任务”来落实。第一时间通过党组会、党组扩大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40余次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第一时间高质量完成新承办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持续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教育,党组成员带头讲党课、作辅导报告18场,覆盖全院所有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培训3000余人次……一组组详细数据,彰显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落实“第一议题”、走好第一方阵的政治站位、力度和决心。
这一年,院党组紧紧围绕落实“三项共识”,采取一系列措施,明规矩、建制度、设机构、壮队伍、辟渠道,在科研组织、经费使用、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制定实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交办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从自有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特殊交办任务全流程无缝隙督办机制……确保“三项共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力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考古博物馆时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心设置展览展陈,加强馆藏文物保护。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集展览展示、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2023年9月15日如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放后广受关注、深受欢迎,迅速成为最热门的博物馆之一。
开展全院出土文物、古籍文献保护专项工作。出台《中国社会科学院革命文物管理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籍管理规定》,加强文物监管系统和登记入库管理系统建设,强化文物古籍数字化管理;首次举办考古技师培训班;推进院属各考古工作站文物库房、文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考古工地出土文物远程监控系统,全过程无死角保障文物安全……一项项改革办法、一项项扎实举措,让中国社会科学院收藏的珍贵文物古籍“活起来”,让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文明传承责任“实起来”。
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持续深入
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充分发挥综合研究优势,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作贡献。
2023年6月20日,高翔院长在学术报告厅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题,向全院党员干部讲了一场生动的党课。党课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理论支撑、深厚文化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受到了全院党员干部的热烈欢迎,引发了全院党员干部的强烈共鸣。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学术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为抓手,带领全院同志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
这一年,全院立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创新项目18项;院党组带头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在中央媒体发表,部分发言和党课报告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心组学习文选、党课文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新时代新思想标识性概念丛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丛书》等出版工作;编写完成全国第六批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文献总量超过2.8万件;全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名义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200余篇;院属期刊、媒体常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真理之光”等专题专栏,打造“理响中国”“学思讲坛”“金牌思政课”等学习品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一系列新举措、新成果、新成效,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深入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
“同意开题!”
2023年12月29日,在“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开题会上,专家评议组经过充分论证,认为课题组前期准备充分,选题立意深远,有望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一致同意开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迅速成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领导小组,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出台35项重点举措,发布研究选题指南,面向全院公开招标设立24项重大创新项目。“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即为24项重大创新项目中首个开题的课题。
这一年,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引领下,院党组带头在《人民日报》《求是》等发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等理论文章,引起积极反响;编印《习近平关于文化传承发展论述摘编》,编写完成《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组织策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丛书》;院属期刊开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专栏,《中国社会科学报》连续刊发相关研究阐释文章128篇,中国历史研究院制作“探访从未中断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青年说”“考古队长说”等原创视频及图文;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新编)中国通史》(《中华民族史》)纂修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编撰项目等重大学术经典研究工程项目和《中国扶贫志》《中国全面小康志》《中华思想通史》《中外哲学典籍大全》《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二、三册)》等重大研究编纂工程项目;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一系列新思路、新方案、新举措,一系列新工程、新项目、新成果,深刻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生动写照。
科研工作深入推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做学问,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全力推动全院科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这一年,新立项院重大创新项目59项、国情调研项目32项、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9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6000篇,出版学术专著近400部,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译文、工具书、教材等近300种。
多措并举,推动基础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是学科。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第二轮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资助优势学科、特殊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120个。
从对“绝学”、冷门学科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到研究起草关于扶持“绝学”、冷门学科发展的意见;从在学科资助体系内设立“‘绝学’、冷门学科”类别,到主办“‘绝学’、冷门学科研修营”;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面启动满语教学科研,到加大对“古文字学”“梵文”等特殊学科扶持保护力度……“绝学”不绝、冷门不冷,一系列支持“绝学”、冷门学科的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得到大力弘扬。
这一年,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完成院实验室、数据库建设摸底工作,立项资助44个实验室、数据库项目,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交叉融合、助力形成“新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新型科研形态。
提高应用对策研究质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学术研究,为党中央提供高质量对策建议,既是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抓手,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光荣使命。
2023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推动应用对策研究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研究推动应用对策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共报送稿件1850篇,对策研究质量显著提升。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完成智库基础研究项目结项、年检190项,新立项智库交办委托任务、研究项目和重大活动任务174项。完成国家智库报告29部,出版智库报告、皮书等250余种。
发挥学术平台引领作用,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思想阵地,学术期刊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这一年,《古典学研究》《中国台湾研究(英文)》创刊,全院学术期刊总数达95种。9篇(组)文章获评中宣部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102个项目获得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
“当我们把职业上升为志业,将情怀灌注于工作,在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在‘渡人’的同时也是‘自渡’——自我的磨炼和修为,为文为人的意义也就体现在具体而细微的编辑日常之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如是说。
学术要繁荣,评价要先行。我们有义务、有能力、有资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在国际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中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学术正声。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完善“全球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2023版)”,组织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评价项目。
持续加强学术传播能力,让世界读懂中国——
2023年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高翔院长宣布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成立。2023年7月5日,“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2023年3月22—23日,第二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在京举行……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40场,自信而有力地向国际社会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让国际社会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近人民大众,走向世界学术舞台。
优化重大科研成果发布机制。“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丛书”多视角、全景化、深层次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一百多年浴血奋战、自力更生、解放思想、自信自强的团结奋斗历程;《“一带一路”倡议:过去、现在和未来》回顾了“一带一路”及其承载的中西交往历史,全方位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治理的深刻影响……透过媒体报道,一部部高质量研究成果传递到社会各界。
如何创新形式,将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让人民群众共享新时代理论最新成果,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真思考的课题。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世界简史》通过“大家写小书”,以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形式,将专业化、前沿性的史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知识。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魄力,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以核心领域和重要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大力推进改革——
创新工程改革激发科研活力。出台《深化创新工程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建立战略需求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应急反应迅速、攻坚力量完备的重大科研任务组织落实机制,积极推动学科融合、转型升级和协同创新,引导学者更好地开拓学术视野、提升原创能力,做有思想的学问。
学部委员制度改革培育领军力量。院党组出台《关于深化学部委员制度改革的意见》,修订相关配套文件,有序推进学部委员增选工作。强化院党组对学部工作的领导,突出政治导向、突出担当作为,优化遴选机制,严格考核和退出机制,打造一支院党组直接掌握的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领军力量。
职能部门改革提升管院治院水平。构建高效、务实、讲奉献、战斗力强的院职能部门体系,平稳有序完成职能部门“三定”改革,新设内设处室10个,撤并及整建制划转减少内设处室12个,更名(含加挂牌子)内设处室30个,为建设服务科研、分工合理、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机关工作体系提供保障。
中国历史研究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围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办好中国历史研究院”这一核心任务,全面理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6个研究所的三级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提升中华文明传承和创新研究能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会、党委常委会、院务会、机关办公会制度。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达到69家。
……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这一年,在啃硬骨头、过险滩的改革历程中,院党组管院治院的思路和方略越来越清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深入,将全院科研工作和建设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种种改革举措提振了精气神,增强了责任心,强化了使命感,全院干部职工工作更有动力,更有激情,更有成就感。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继有人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关键是人才。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从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更有力度、更具实效的措施,推动干部学者更好更快成长。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各年龄段学者干事创业热情——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关于推行青年学者导师制的意见(试行)》《“青启计划”管理办法》《青年人才“培远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计划,199名青年学者纳入青年学者导师制培养范围,遴选配备导师219人,193名新入院青年人员获“青启计划”资助,52名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入选首批“培远计划”。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计划”管理办法》《“学部委员工作室”管理办法》出台。16名二级研究员入选“长城学者计划”;22位专家获批一级岗位,人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试点单位中位居第一。
营造良好环境,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青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未来,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希望。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职称破格及指标调剂规程》,盘活全院职称指标资源,建立多维度职称破格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跨层级破格晋升职称制度,加大职称破格及指标调剂力度,优化评审程序,给予研究所更大自主权,支持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全院11人通过破格及调剂指标晋升职称。
“希望青年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各研究领域努力开展创新研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2023年6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大讲堂首次开讲,学部委员张海鹏与青年学者面对面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并以大量实例手把手教导青年学者如何做学问。
这一年,青年大讲堂邀请多领域专家与青年干部学者分析当前形势、分享治学经验,谈纪律、讲规矩,讨论人工智能、畅想人类未来,帮助广大社科青年深入把握学术史、学科史,打开学术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坚定人民立场、践行为民宗旨。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与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发表100余篇学习文章,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青年学者搭建思想交流平台。
开展大范围轮岗交流,促进干部队伍合理有序流动——
成规模、制度性推进干部交流任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目的是把全院干部人才资源盘活、用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这一年,按照突出重点、人岗相适、积极稳妥、进出平衡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交流所局级干部27人、处级干部40人,院机关职能部门轮岗处级干部28人、普通干部27人。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选派150名干部学者参加中央调训班学习,安排或推荐100余名干部人才挂职实践锻炼。援疆干部获评第十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人才“优秀团队”。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紧扣干部实际需求,强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有效帮助学员填补知识空白、扫除经验盲区、弥补能力弱项,帮助干部人才提升履职能力。
服务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服务保障工作是讲政治、重细节、崇奉献的工作,是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坚强保证,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2023年7月19日举行的全面提升服务保障工作水平专题会上,高翔院长的讲话赢得阵阵掌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院党组高度重视服务保障工作,倾听群众呼声,了解职工诉求,立足“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为全院干部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高品质提升全院餐饮服务水平——引进高级厨师,举办12次美食节;变化菜品、调剂口味,开展名特小吃巡展,改善就餐环境;餐饮工作就是民心工程,改善后的食堂让干部职工“安心、放心、舒心”。
多举措提高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科学智能的排队取号系统,洁净整齐的临检室、生化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医务室检验科涵盖常规检测、传染病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满足了全院干部职工日常血液检验需求;全面放开定点医院就诊报销限制,有效解决干部职工“就医难、挂号难”等问题;开展肺部健康专项诊疗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关爱职工身心健康;为全院所有办公区配备AED体外自动除颤仪,切实提升全院应急救护能力。
大力度解决职工生活难题——清查全院职工住房,腾退违规占房;积极为干部职工解决住房问题;持续改善东坝社科嘉园生活居住环境。
全方位升级学术服务——推进全院图书通借通还,启动学科馆员服务,提供上门取送图书、异地借还图书以及打印、复印、扫描等服务。
全流程解决“报销难”“报销繁”——修订完善有关经费管理办法,将经费管理制度制作成要点清晰、通俗易懂的图表和文字印发院属单位;全面推广“公务之家”平台,切实减轻科研人员报销负担。
出实招,积极解决干部职工子女入学难题。
精准服务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在疫情严峻时期向全院3450位离退休人员发放“防疫包”;为全院老同志发放我院定点帮扶县农产品;举办2023年智慧助老培训,对70多位老同志就打车出行、预约挂号、线上学习等应用进行手把手教学,让老同志切实感受到院党组的关爱。
用心用情关爱职工生活——按中央和国家机关要求和标准建成哺乳室,为女职工打造温馨驿站;举办单身职工交友联谊会,切实帮助解决单身干部职工的操心事、烦心事、终身大事。
实施院部环境设施综合整治——新建学术会客厅,设立咖啡屋,改造中庭水系,创造具有学术品位的人文氛围。
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加强院部安保队伍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确保办公区安全有序,万无一失;改善保安人员生活条件。
统筹解决职工“停车难”——收回贡院东街停车场,整体统筹调配车位,有效缓解院部车位紧缺问题。
……
这一年,院党组用心用情为干部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一件件贴心事春风化雨、一件件暖心事润物无声、一件件舒心事悄然而至,干部职工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知院爱院兴院热情显著提升。
“三项承诺”净化科研环境
扬正气行大道,树新风正学风。主题教育期间,高翔院长代表院党组庄重承诺:
“党组成员非经组织特许,不参加学部委员评选、不参评职称;不在直接分管领域的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个人署名成果不参加院内各类评奖。”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院党组刀刃向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风肃纪,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净化科研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三项承诺”被称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风骨建设”和“气节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必须是风清气正的学术殿堂,一切都要在阳光下运行,一切都要经得起组织的检验和群众的监督。要把制度建起来,把纪律严起来,把规矩立起来,让文章与道义同在、学术与正气同存,确保学者有风骨、学术有品位、殿堂有尊严。要以优良的党风引领学风、院风,以清朗干净的学风、院风支持党风。”
高翔院长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背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与定力——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召开2023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开展中央巡视整改“回头看”,制定院党组巡视工作五年规划,开展党的二十大后首轮院内巡视……主题教育期间,院党组认真查摆出13个方面问题,带头制定31项整改措施,推动院属单位对照检视梳理292个问题、制定617项整改措施。通过立措施、建台账、抓督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地更实,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推进。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大作风建设力度,按照“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要求,着力改进工作作风。院党组带头落实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带领专家学者深入科研一线和基层群众,高质量完成13项大调研课题。院属单位领导班子结合科研和管理工作实际,实施调研课题277项。加强督办,确保院党组工作部署落实落地。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公文处理工作的通知(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报送党组织会议和行政会议纪要的通知》,提高全院办文水平。院属7个职能部门及其65个内设处室开展机关作风测评,紧紧围绕“打造忠诚型、政治型、学习型、纪律型、服务型机关”目标要求,将作风建设融入办文、办会、办事等方方面面。机关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履职尽责更加有力、服务保障更加有效。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院党组建立定期听取院属单位科研工作汇报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院属单位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院属单位党组织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的规定(试行)》。制定《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巡视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落实有力,印发相关研究所《党委会、所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36个党支部被命名为202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1个单位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5个单位荣获院“2021—2023年度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各类“散”象得以扭转,优良的党风学风院风正在形成。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024年大幕已经开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崭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处处充盈着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勃发着砥砺奋进的蓬勃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这种精神力量必将汇聚成强大动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不断开创中国社会科学院繁荣发展新局面,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朱高磊 高莹 王春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