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4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哲学研究”在京举行开题会。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主持会议。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研究员致辞。
王立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厚重的文明情怀、深刻的理论洞察,系统提炼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指南。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张志强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框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科研团队、子课题设计等方面情况,指出项目具有三方面的创新意识。第一,相比于目前多数研究阐释成果单独关注某一个特性的情况,项目是对五个突出特性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重点关注五个突出特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背后的文明原理。第二,项目自觉采取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和大历史观的视野,揭示出中华文明发展符合一般性文明发展的具体实际,且蕴含着一条具有主体性的现代化道路。第三,项目由哲学所依托中国哲学研究室的科研团队力量开展研究,既能够立足于深厚的中国哲学学科积累来滋养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又能够运用历史文明的宏观视野推动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守正创新。
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研究员等子课题负责人就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精神特质、现代意义介绍了子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框架。专家评议组肯定了本项目的问题意识、框架设计、学科积累等优势,并从理论视野、研究方法、概念界定、逻辑融贯、标题凝练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首先肯定了项目的连贯性、权威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并指出系统、有机、完整地研究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本项目一大亮点。他还指出,中华文明与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模式有着密切联系,安土重迁的农耕生活习性不仅养成了中华民族稳重和平的性格,而且也塑造了中华文明通过修身成德而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背后有一个独特的知识载体,就是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这一源远流长的知识谱系传统。重视这个知识传统有助于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乔清举教授表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研究阐释工作对于深化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该项目为我们看待中国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具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意识。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意义在于能够突破西方对于文明的单一性理解,从而反思这种单一模式文明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危险。项目组需要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为中华文明的自我叙述寻找到坚实的合法性根基。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鹏教授认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一种想象世界文明的格局视野,该项目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另外,中国哲学中的“道”,恰好也能从不同面向体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值得重点关注。
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唐纪宇教授从研究方法、文明视野、核心概念等角度谈论该选题的意义价值,并且就如何处理好这个重大项目内部种种问题的复杂性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张志强研究员感谢各位专家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批评意见,表示项目组会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细化、完善。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代表,以及项目组全体成员等40余人参加了本次开题会。
哲学研究所 供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4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哲学研究”在京举行开题会。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主持会议。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研究员致辞。
王立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厚重的文明情怀、深刻的理论洞察,系统提炼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的指南。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张志强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框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科研团队、子课题设计等方面情况,指出项目具有三方面的创新意识。第一,相比于目前多数研究阐释成果单独关注某一个特性的情况,项目是对五个突出特性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重点关注五个突出特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背后的文明原理。第二,项目自觉采取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和大历史观的视野,揭示出中华文明发展符合一般性文明发展的具体实际,且蕴含着一条具有主体性的现代化道路。第三,项目由哲学所依托中国哲学研究室的科研团队力量开展研究,既能够立足于深厚的中国哲学学科积累来滋养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又能够运用历史文明的宏观视野推动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守正创新。
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研究员等子课题负责人就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精神特质、现代意义介绍了子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框架。专家评议组肯定了本项目的问题意识、框架设计、学科积累等优势,并从理论视野、研究方法、概念界定、逻辑融贯、标题凝练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首先肯定了项目的连贯性、权威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并指出系统、有机、完整地研究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本项目一大亮点。他还指出,中华文明与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模式有着密切联系,安土重迁的农耕生活习性不仅养成了中华民族稳重和平的性格,而且也塑造了中华文明通过修身成德而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背后有一个独特的知识载体,就是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这一源远流长的知识谱系传统。重视这个知识传统有助于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乔清举教授表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研究阐释工作对于深化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该项目为我们看待中国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具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意识。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意义在于能够突破西方对于文明的单一性理解,从而反思这种单一模式文明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危险。项目组需要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为中华文明的自我叙述寻找到坚实的合法性根基。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鹏教授认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一种想象世界文明的格局视野,该项目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另外,中国哲学中的“道”,恰好也能从不同面向体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值得重点关注。
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唐纪宇教授从研究方法、文明视野、核心概念等角度谈论该选题的意义价值,并且就如何处理好这个重大项目内部种种问题的复杂性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张志强研究员感谢各位专家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批评意见,表示项目组会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细化、完善。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代表,以及项目组全体成员等40余人参加了本次开题会。
哲学研究所 供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