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明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阅读原文】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盛,离不开理论的正确指引和文化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飞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阅读原文】
源浚者才可流长,根深者方得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充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一气贯通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增强了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阅读原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不竭源泉。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文化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是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见证了中华民族过去的不懈奋斗,也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进步。【阅读原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坚持发挥文化的精神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全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坚定信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三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为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遵循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四是坚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阅读原文】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数字文化建设从政策到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数字化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中华文化实现数字化全景呈现。数字文化新业态持续涌现并快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同时,数字文化建设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了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面向2035年,文化数字化产业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和全民共享。一个伟大繁荣的数字文化中国正在路上。【阅读原文】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文化实践”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话题和研究方向。这是一种源自深厚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现象,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活动,都是这一概念的具体体现。这一概念整合了“群众文化”“大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细分概念,展现了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多重面貌。在这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导向在起作用,这种指导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阅读原文】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与更多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进步,开创出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所做的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我国紧抓数字技术重塑全球文明贸易生态系统的契机,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搭建文明交流新平台,扩大文化贸易进出口市场,形成文化交流互鉴新格局,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发展。【阅读原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本报告立足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使命,旨在全面系统分析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以及居民对文化发展的满意程度。【阅读原文】
评估是促建设、谋发展的有效手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已有文化评估标准,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系统化、常态化、周期性、专业性地评估我国文化发展水平,梳理我国文化发展进程,预测未来文化发展态势,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原文】
人民文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在人民文化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和精神力量”的文化发展宗旨,增强了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首都文化建设,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从赓续红色血脉到培养时代新人,从讲好冬奥故事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对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系统阐述,既深刻回答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又有力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担负起首都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明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阅读原文】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盛,离不开理论的正确指引和文化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飞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阅读原文】
源浚者才可流长,根深者方得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充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一气贯通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增强了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阅读原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不竭源泉。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文化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是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见证了中华民族过去的不懈奋斗,也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进步。【阅读原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坚持发挥文化的精神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全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坚定信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三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为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遵循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四是坚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阅读原文】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数字文化建设从政策到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数字化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中华文化实现数字化全景呈现。数字文化新业态持续涌现并快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同时,数字文化建设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了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面向2035年,文化数字化产业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和全民共享。一个伟大繁荣的数字文化中国正在路上。【阅读原文】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文化实践”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话题和研究方向。这是一种源自深厚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现象,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活动,都是这一概念的具体体现。这一概念整合了“群众文化”“大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细分概念,展现了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多重面貌。在这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导向在起作用,这种指导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阅读原文】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与更多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进步,开创出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所做的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我国紧抓数字技术重塑全球文明贸易生态系统的契机,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搭建文明交流新平台,扩大文化贸易进出口市场,形成文化交流互鉴新格局,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发展。【阅读原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本报告立足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使命,旨在全面系统分析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以及居民对文化发展的满意程度。【阅读原文】
评估是促建设、谋发展的有效手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已有文化评估标准,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系统化、常态化、周期性、专业性地评估我国文化发展水平,梳理我国文化发展进程,预测未来文化发展态势,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原文】
人民文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在人民文化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和精神力量”的文化发展宗旨,增强了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首都文化建设,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从赓续红色血脉到培养时代新人,从讲好冬奥故事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对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系统阐述,既深刻回答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又有力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担负起首都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