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4年3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简称“哲学所”)举行开题会。项目首席专家、哲学所冯颜利研究员主持会议并重点汇报。哲学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致辞,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哲学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陈曙光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哲学所副所长单继刚研究员、哲学所副所长刘志明研究员分别进行了系统评议。
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科研创新工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要求而启动实施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高度重视此次重大项目,积极组织相关申报工作。由冯颜利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的项目成功立项,聚焦深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
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深入研究、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世界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张志强表示,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立足中国大地,对于认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光荣的学术传统,历来以全力支撑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作为职责使命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课题组依托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科研团队力量,在研究阐释方面具有理论优势和学术优势。相信课题组一定能够不负院党组委托,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冯颜利从研究状况、意义、框架和进度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项目的整体情况作系统介绍。从研究状况来看,当前学术界多侧重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中的某一观进行研究,将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研究的科研成果相对不足。从研究意义来看,现代化研究是当前世界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对此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一种深度把握与哲学认识。在研究框架上,在当前学术界多侧重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中的某一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秉持总体视角,坚持系统思维,将按照“一个主题”“五个维度”的基本思路展开深度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本项目以哲学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作为研究主线,从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总体论、关系论、形成论、问题论、实践论五个既各成一体又紧密相连的维度展开深度论述,全面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深刻内涵、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形成基础、重大问题、实践运用等。自本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已发表了三篇论文,拟在本次开题论证会之后进入论文成果深化研究与专著初稿写作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刚研究员、方志出版社总编辑谭扬芳研究员、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研究员等子项目负责人就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总体论、关系论、形成论、问题论、实践论研究介绍了各子课题的主要内容、内在逻辑和研究框架,并表示认真做好该项目的研究。
专家评议组认真聆听了开题汇报,高度肯定了项目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充分认可了项目的问题意识、研究方向和内容设计,并进行了中肯的批评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杨耕教授担任此次专家评议组组长,组织引导专家评议会并担任综合评议。
王立胜首先肯定了本项目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现有研究状况来看,总体性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十分必要,填补了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研究的空白。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不仅从哲学角度深入并拓展了此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还有助于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王立胜研究员还对此项目的研究提出了宝贵建议,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此项目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破解的难点:第一,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重点把握子项目一总体论: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特征,因为它决定了其他子项目的深度研究,意义重大;第三,必须在世界和中国的大历史逻辑中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形成过程;第四,要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如何落到实处。
陈曙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本项目组的研究,认为研究思路较为成熟。他建议,进一步把中国式现代化“六观”背后的哲学贡献和哲学原理揭示出来。他基于自身研究与思考,分别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背后的哲学贡献和哲学原理,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仰海峰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注意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层次性问题,思考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是否处于同一层次,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第二,界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具体视角与各自内涵,思考清楚习近平总书记究竟是在什么层面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第三,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共通之处与普遍意义,思考清楚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研究中把一般哲学原理研究与真正实践研究相勾连。他还表示,期望本项目组通过这一研究提出真正能够贡献于学术界的标识性概念,展现出对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究的体系化建构。
单继刚认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本项目应当紧扣“独特性”来开展研究。建议进一步结合思想渊源、时代背景、制度条件、现实问题等,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独特内涵与外延,形成原理性层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更加充分体现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刘志明认为,从论证报告、研究框架、问题导向、研究逻辑来看,本项目前期准备已较为充分。从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要聚焦、细化、深入子项目研究,避免宽泛性;建议进一步进行学理、道理、哲理化阐释,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问题导向,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围绕点和聚焦点及其对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道路的作用;进而研究出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等。
杨耕指出,该项目在学术和政治的有机结合中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六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一项填补空白的研究。他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关系研究是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建议在子项目一中进一步展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研究尤为重要,建议在该部分研究中对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作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三,从历史主题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研究要紧紧扣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展开;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不仅和西方现代化比较,建议还要与拉美现代化等比较,进而就中国式现代化“六观”本身进行深度研究;第五,建议厘清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
最后,冯颜利对专家评议组成员的指导工作表达衷心感谢,感谢各位专家系统点评和对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研究的肯定,感谢对进一步研究提供的科学指导,课题组将及时召开会议,整理、消化各位老师、各位专家的意见,并对本项目框架做进一步修改、细化与完善,认真开展与推进本项目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代表,以及项目组全体成员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开题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4年3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简称“哲学所”)举行开题会。项目首席专家、哲学所冯颜利研究员主持会议并重点汇报。哲学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致辞,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哲学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陈曙光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哲学所副所长单继刚研究员、哲学所副所长刘志明研究员分别进行了系统评议。
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科研创新工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要求而启动实施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高度重视此次重大项目,积极组织相关申报工作。由冯颜利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的项目成功立项,聚焦深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
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深入研究、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世界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张志强表示,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立足中国大地,对于认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光荣的学术传统,历来以全力支撑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作为职责使命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课题组依托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科研团队力量,在研究阐释方面具有理论优势和学术优势。相信课题组一定能够不负院党组委托,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冯颜利从研究状况、意义、框架和进度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项目的整体情况作系统介绍。从研究状况来看,当前学术界多侧重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中的某一观进行研究,将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研究的科研成果相对不足。从研究意义来看,现代化研究是当前世界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对此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一种深度把握与哲学认识。在研究框架上,在当前学术界多侧重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中的某一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秉持总体视角,坚持系统思维,将按照“一个主题”“五个维度”的基本思路展开深度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本项目以哲学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作为研究主线,从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总体论、关系论、形成论、问题论、实践论五个既各成一体又紧密相连的维度展开深度论述,全面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深刻内涵、本质特征、内在关系、形成基础、重大问题、实践运用等。自本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已发表了三篇论文,拟在本次开题论证会之后进入论文成果深化研究与专著初稿写作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刚研究员、方志出版社总编辑谭扬芳研究员、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研究员等子项目负责人就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总体论、关系论、形成论、问题论、实践论研究介绍了各子课题的主要内容、内在逻辑和研究框架,并表示认真做好该项目的研究。
专家评议组认真聆听了开题汇报,高度肯定了项目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充分认可了项目的问题意识、研究方向和内容设计,并进行了中肯的批评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杨耕教授担任此次专家评议组组长,组织引导专家评议会并担任综合评议。
王立胜首先肯定了本项目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现有研究状况来看,总体性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十分必要,填补了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研究的空白。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不仅从哲学角度深入并拓展了此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还有助于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王立胜研究员还对此项目的研究提出了宝贵建议,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此项目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破解的难点:第一,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重点把握子项目一总体论: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特征,因为它决定了其他子项目的深度研究,意义重大;第三,必须在世界和中国的大历史逻辑中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形成过程;第四,要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如何落到实处。
陈曙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本项目组的研究,认为研究思路较为成熟。他建议,进一步把中国式现代化“六观”背后的哲学贡献和哲学原理揭示出来。他基于自身研究与思考,分别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背后的哲学贡献和哲学原理,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仰海峰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注意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层次性问题,思考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是否处于同一层次,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第二,界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具体视角与各自内涵,思考清楚习近平总书记究竟是在什么层面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第三,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共通之处与普遍意义,思考清楚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研究中把一般哲学原理研究与真正实践研究相勾连。他还表示,期望本项目组通过这一研究提出真正能够贡献于学术界的标识性概念,展现出对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究的体系化建构。
单继刚认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本项目应当紧扣“独特性”来开展研究。建议进一步结合思想渊源、时代背景、制度条件、现实问题等,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独特内涵与外延,形成原理性层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更加充分体现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刘志明认为,从论证报告、研究框架、问题导向、研究逻辑来看,本项目前期准备已较为充分。从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要聚焦、细化、深入子项目研究,避免宽泛性;建议进一步进行学理、道理、哲理化阐释,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问题导向,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围绕点和聚焦点及其对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道路的作用;进而研究出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等。
杨耕指出,该项目在学术和政治的有机结合中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六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一项填补空白的研究。他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的关系研究是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建议在子项目一中进一步展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研究尤为重要,建议在该部分研究中对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作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三,从历史主题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研究要紧紧扣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展开;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不仅和西方现代化比较,建议还要与拉美现代化等比较,进而就中国式现代化“六观”本身进行深度研究;第五,建议厘清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
最后,冯颜利对专家评议组成员的指导工作表达衷心感谢,感谢各位专家系统点评和对中国式现代化“六观”研究的肯定,感谢对进一步研究提供的科学指导,课题组将及时召开会议,整理、消化各位老师、各位专家的意见,并对本项目框架做进一步修改、细化与完善,认真开展与推进本项目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代表,以及项目组全体成员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开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