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领导干部,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明清社会史研究学者孙海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8日16时06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55岁。
孙海泉同志,男,汉族,1963年6月25日出生于北京。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参加工作。1991年9月至2002年3月先后担任办公厅调研处副处长、处长,其间于1996年8月被评为副编审,1996年9月至2002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8年5月赴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东亚系进修一学年。2002年3月至2010年1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其间于2002年8月被评为编审。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2016年11月至今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其间于2017年12月至今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孙海泉同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幼深受工人阶级朴素的革命情感影响,对党怀着无限敬仰之情,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并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读本科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政治上坚定可靠,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同党中央、院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
孙海泉同志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始终忠于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扎实工作。无论是在院办公厅、美国研究所,还是在哲学研究所工作,变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只要是组织安排、工作需要,他都用笑容去面对,用责任去担当。他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甚至为及时完成工作任务连续通宵达旦。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胸怀坦荡,处事公正,律己宽人,体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操。他艰苦朴素,作风正派,团结同志,热心助人,始终与一起工作的同志保持着亲密无间的良好关系,深受大家钦佩和赞誉。他以模范的言行,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工作期间,孙海泉同志先后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副主编、主编工作。1997年初,他开始主持《要报》编辑部工作,他编辑的多篇《要报》稿件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作为《院报》的副主编,他除了主持《院报》,负责报纸的二审、采编等工作,还多次对《院报》进行改版设计,期间采写稿件百余篇,编辑版面六十余个,使《院报》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担任办公厅调研处副处长、处长期间,孙海泉同志率先掌握计算机技术,并成功将计算机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极大地提高了刊物质量和出刊效率;在全处人员少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同时完成了五个刊物的出刊工作。1997年,他受办公厅公派赴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东亚系进修一年,实地了解美国信息技术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回国后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自动化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1999年,他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被院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担任院办公厅副主任期间,孙海泉同志严格自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团结群众,带领部属坚决贯彻落实院党组工作部署,先后参与完成了迎接江泽民同志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新华社内参等部门开办“专供信息”,对外新闻宣传,院庆30周年纪念,《院报》改制、《要报》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工作,受到院领导的高度肯定和院属各单位的普遍赞扬。
孙海泉同志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编研结合,撰写和发表了多篇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如《简评〈边塞诗人吴兆骞〉》(《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4期)、《清朝前期的里甲与保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5期)、《清初吕梁山区农民抗清斗争》(《清史论丛》第8辑,中华书局1991年6月)、《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获院青年优秀成果奖)、《加快建立中文历史文化网站 迎接因特网上的文化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8年第86期,获院1998年信息工作会议“优秀信息奖”)、《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清代赋役制度变革后的地方基层组织》(《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顺治康熙时期的地方基层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术报告》第2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等。
在美国研究所工作期间,孙海泉同志大力加强研究所管理,狠抓政治方向和政治纪律。在美国所党委书记这个重要工作岗位上,他十分重视政治纪律问题,时刻保持警醒,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央有关文件与讲话精神,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政治鉴别力。他认真落实院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完成中央巡视组提出的各项整改工作意见,抓好全所党员和干部职工的传达学习与贯彻落实工作,对任职期间的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中央重要文件精神和院党组重要工作部署、院领导重要讲话精神以及院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安排,及时组织全所大会进行传达学习,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他经常强调党的政治纪律,要求全所同志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切实加强外事纪律、保密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在他的领导下,美国所先后出台了出国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和接受媒体采访报批等制度,确保了政治安全。他特别注重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拔干部,牵头组建了美国战略研究室,并把德才兼备的干部提拔到处室领导岗位。他着力加强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研究室、党支部与科研人员和党员干部谈心,为科研人员解决实际困难。
孙海泉同志热心支持科研、保障科研,对科研创新工程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他认真落实我院“管理强所”战略,大力加强研究所管理,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人事、财务等工作,初步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研究所科研和创新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对策研究和信息报送工作,积极承担信息情报院布置的信息约稿任务,向科研人员讲解要报和信息稿件撰写要求,负责审阅每一批信息稿件,美国研究所要报报送组织工作连续多年获得院优秀对策信息组织奖。
孙海泉同志关爱老同志,关心新同志,爱护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本着周到、细致、耐心和贴心的工作原则,热心与广大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们交流交心,对于他们反映的问题,认真处理,积极反馈,通过不断努力得到了在职人员和离退休老同志的一致好评。2011年,由于在抓党的建设方面工作业绩突出,他被院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到哲学所工作以后,孙海泉同志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带着院党组和院领导的充分信任和全所同志的殷切期待,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忠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的建设第一责任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积极探索符合老所、大所特点和规律的治所方略与治所办法上。他通过调查研究,较快地熟悉和掌握了全所基本情况。他常常鞭策自己和其他所领导班子成员,不仅要在科研上取得好成绩,更要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上成为行家里手。他要求中层领导干部带好队伍,不仅自己要强,更要“团结带领”大家一起强,不能让任何一个同志掉队。
孙海泉同志十分重视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他改进和完善人才引进办法,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原则,严把质量关,坚决抵制选人用人上的歪风邪气,多次向组织人事部门强调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是振兴哲学所的基础工程、良心工程。他倡导用人所长,包容为上,乐于并善于和专家学者交朋友,关心大家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努力给大家创造既宽松自由,又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氛围。他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复杂矛盾时,从不偏听偏信,坚持从大局出发、客观公正、与人为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他以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出色的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持了所领导班子和全所上下的团结稳定。他在担任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期间,围绕我院关于“建设高端文化智库”的要求,主持制定了以成果为导向的三年发展规划,支持中心开展周边国家文化调研,使中心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不仅恢复了以往的研究优势,而且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他高度重视所的基本建设,直接领导了哲学所所志的编纂工作,提出要把所志编成一部信史,编成对全所进行优良传统和优良学风教育的教材。
在孙海泉同志的领导下,在全所同志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下,哲学所提拔任用了一批优秀处室级及以上干部,引进了一批青年才俊,多种学术活动日渐丰富活跃,干部群众信访数量呈现出断崖式下降态势。全所工作呈现出和谐向上的良好局面。
2017年5月,孙海泉同志被确诊罹患肺癌。他一方面积极治疗,与病魔进行顽强抗争;一方面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投入到高强度工作中,主持会议、找人谈话、传达文件、研究工作……面对所领导班子不健全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情况,他把管所、治所的领导责任牢牢扛在肩上,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病重期间,所里同志每次提出去看望,总是被他严词拒绝,他说:“你们把工作干好,别耽误所里的事儿,就是对我最好的问候”。逝世前一个月,他还在主持召开所党委会议和所长办公会议。临终前几天,他还强忍病痛,在病房里坚持通过手机微信等渠道部署具体工作。逝世前一天,他已卧床不起,但面对前来看望的同志,惦记的还是所里的工作,他用自己几乎是最后的一点气力,委托班子成员代他暂时主持所党委会和所长办公会。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竟然成了孙海泉同志对大家的临终遗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孙海泉同志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他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践行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孙海泉同志过早地告别了他念兹在兹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损失,更是哲学研究所的重大损失。全所同志都为痛失这样一位好领导、好同事、好朋友而感到万分悲痛和惋惜。孙海泉同志的崇高品格曾经感染了、影响了许多身边的同志,今后也必将长期激励同仁后辈继承其遗志、弘扬其精神、完成其未竟事业,为把哲学研究所建设好,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孙海泉同志永垂不朽!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领导干部,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明清社会史研究学者孙海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8日16时06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55岁。
孙海泉同志,男,汉族,1963年6月25日出生于北京。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参加工作。1991年9月至2002年3月先后担任办公厅调研处副处长、处长,其间于1996年8月被评为副编审,1996年9月至2002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8年5月赴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东亚系进修一学年。2002年3月至2010年1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其间于2002年8月被评为编审。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2016年11月至今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其间于2017年12月至今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孙海泉同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幼深受工人阶级朴素的革命情感影响,对党怀着无限敬仰之情,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并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读本科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政治上坚定可靠,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同党中央、院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
孙海泉同志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始终忠于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扎实工作。无论是在院办公厅、美国研究所,还是在哲学研究所工作,变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只要是组织安排、工作需要,他都用笑容去面对,用责任去担当。他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甚至为及时完成工作任务连续通宵达旦。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胸怀坦荡,处事公正,律己宽人,体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操。他艰苦朴素,作风正派,团结同志,热心助人,始终与一起工作的同志保持着亲密无间的良好关系,深受大家钦佩和赞誉。他以模范的言行,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工作期间,孙海泉同志先后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副主编、主编工作。1997年初,他开始主持《要报》编辑部工作,他编辑的多篇《要报》稿件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作为《院报》的副主编,他除了主持《院报》,负责报纸的二审、采编等工作,还多次对《院报》进行改版设计,期间采写稿件百余篇,编辑版面六十余个,使《院报》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担任办公厅调研处副处长、处长期间,孙海泉同志率先掌握计算机技术,并成功将计算机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极大地提高了刊物质量和出刊效率;在全处人员少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同时完成了五个刊物的出刊工作。1997年,他受办公厅公派赴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东亚系进修一年,实地了解美国信息技术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回国后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自动化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1999年,他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被院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担任院办公厅副主任期间,孙海泉同志严格自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团结群众,带领部属坚决贯彻落实院党组工作部署,先后参与完成了迎接江泽民同志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新华社内参等部门开办“专供信息”,对外新闻宣传,院庆30周年纪念,《院报》改制、《要报》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工作,受到院领导的高度肯定和院属各单位的普遍赞扬。
孙海泉同志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编研结合,撰写和发表了多篇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如《简评〈边塞诗人吴兆骞〉》(《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4期)、《清朝前期的里甲与保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5期)、《清初吕梁山区农民抗清斗争》(《清史论丛》第8辑,中华书局1991年6月)、《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获院青年优秀成果奖)、《加快建立中文历史文化网站 迎接因特网上的文化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8年第86期,获院1998年信息工作会议“优秀信息奖”)、《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清代赋役制度变革后的地方基层组织》(《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顺治康熙时期的地方基层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术报告》第2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等。
在美国研究所工作期间,孙海泉同志大力加强研究所管理,狠抓政治方向和政治纪律。在美国所党委书记这个重要工作岗位上,他十分重视政治纪律问题,时刻保持警醒,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央有关文件与讲话精神,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政治鉴别力。他认真落实院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完成中央巡视组提出的各项整改工作意见,抓好全所党员和干部职工的传达学习与贯彻落实工作,对任职期间的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中央重要文件精神和院党组重要工作部署、院领导重要讲话精神以及院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安排,及时组织全所大会进行传达学习,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他经常强调党的政治纪律,要求全所同志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切实加强外事纪律、保密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在他的领导下,美国所先后出台了出国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和接受媒体采访报批等制度,确保了政治安全。他特别注重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拔干部,牵头组建了美国战略研究室,并把德才兼备的干部提拔到处室领导岗位。他着力加强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研究室、党支部与科研人员和党员干部谈心,为科研人员解决实际困难。
孙海泉同志热心支持科研、保障科研,对科研创新工程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他认真落实我院“管理强所”战略,大力加强研究所管理,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人事、财务等工作,初步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研究所科研和创新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对策研究和信息报送工作,积极承担信息情报院布置的信息约稿任务,向科研人员讲解要报和信息稿件撰写要求,负责审阅每一批信息稿件,美国研究所要报报送组织工作连续多年获得院优秀对策信息组织奖。
孙海泉同志关爱老同志,关心新同志,爱护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本着周到、细致、耐心和贴心的工作原则,热心与广大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们交流交心,对于他们反映的问题,认真处理,积极反馈,通过不断努力得到了在职人员和离退休老同志的一致好评。2011年,由于在抓党的建设方面工作业绩突出,他被院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到哲学所工作以后,孙海泉同志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带着院党组和院领导的充分信任和全所同志的殷切期待,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忠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的建设第一责任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积极探索符合老所、大所特点和规律的治所方略与治所办法上。他通过调查研究,较快地熟悉和掌握了全所基本情况。他常常鞭策自己和其他所领导班子成员,不仅要在科研上取得好成绩,更要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上成为行家里手。他要求中层领导干部带好队伍,不仅自己要强,更要“团结带领”大家一起强,不能让任何一个同志掉队。
孙海泉同志十分重视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他改进和完善人才引进办法,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原则,严把质量关,坚决抵制选人用人上的歪风邪气,多次向组织人事部门强调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是振兴哲学所的基础工程、良心工程。他倡导用人所长,包容为上,乐于并善于和专家学者交朋友,关心大家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努力给大家创造既宽松自由,又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氛围。他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复杂矛盾时,从不偏听偏信,坚持从大局出发、客观公正、与人为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他以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出色的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持了所领导班子和全所上下的团结稳定。他在担任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期间,围绕我院关于“建设高端文化智库”的要求,主持制定了以成果为导向的三年发展规划,支持中心开展周边国家文化调研,使中心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不仅恢复了以往的研究优势,而且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他高度重视所的基本建设,直接领导了哲学所所志的编纂工作,提出要把所志编成一部信史,编成对全所进行优良传统和优良学风教育的教材。
在孙海泉同志的领导下,在全所同志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下,哲学所提拔任用了一批优秀处室级及以上干部,引进了一批青年才俊,多种学术活动日渐丰富活跃,干部群众信访数量呈现出断崖式下降态势。全所工作呈现出和谐向上的良好局面。
2017年5月,孙海泉同志被确诊罹患肺癌。他一方面积极治疗,与病魔进行顽强抗争;一方面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投入到高强度工作中,主持会议、找人谈话、传达文件、研究工作……面对所领导班子不健全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情况,他把管所、治所的领导责任牢牢扛在肩上,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病重期间,所里同志每次提出去看望,总是被他严词拒绝,他说:“你们把工作干好,别耽误所里的事儿,就是对我最好的问候”。逝世前一个月,他还在主持召开所党委会议和所长办公会议。临终前几天,他还强忍病痛,在病房里坚持通过手机微信等渠道部署具体工作。逝世前一天,他已卧床不起,但面对前来看望的同志,惦记的还是所里的工作,他用自己几乎是最后的一点气力,委托班子成员代他暂时主持所党委会和所长办公会。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竟然成了孙海泉同志对大家的临终遗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孙海泉同志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他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践行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孙海泉同志过早地告别了他念兹在兹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损失,更是哲学研究所的重大损失。全所同志都为痛失这样一位好领导、好同事、好朋友而感到万分悲痛和惋惜。孙海泉同志的崇高品格曾经感染了、影响了许多身边的同志,今后也必将长期激励同仁后辈继承其遗志、弘扬其精神、完成其未竟事业,为把哲学研究所建设好,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孙海泉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