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元梁同志,因病于 2020 年 1 月 11 日凌晨 5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 82 岁。
吴元梁同志 1938 年 3 月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区。1962年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2-1963 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建筑工程局设计院工作。1963-1978年在新疆大学政教系工作。1978-1981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1981-1988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88-199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91-2002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曾任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2002 年 12 月退休。1993 年 10 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吴元梁同志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党和国家,多年来笔耕不辍。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在新疆大学任教的他在《哲学研究》1964 年第 4 期上发表了论文《怎样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吴元梁积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努力拼搏、只争朝夕的态度,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阐释之中。他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在科学方法论、社会系统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影响、经济哲学和经济伦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等领域卓有建树。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有:《科学方法论基础》(1984)、《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订本)(1991)、《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补本)(2008)、《社会系统论》(1993)、《吴元梁哲学文集》(论文集)(2012);主编著作有:《精神系统和精神文明建设》(2004)、《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2004)、《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上、下卷)(2010),《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七卷本)(2018);等等。
吴元梁同志的研究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高度评价。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作为国内第一批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他始终耕耘在学科的创新点和增长点上。他的专著《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订本)于 1994 年获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论发展观和文化建设》于 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后,他在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一个时期内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普遍萎缩的情况下,他主持建立学术团队,培养中青年学者,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视角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史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独树一帜。作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吴元梁主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上、下卷)多次获奖:2011 年入选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12 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评选中获著作类一等奖;2015 年获哲学所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2016年获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此外,他还多次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交办课题和研究任务,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吴元梁同志潜心于研究,在理论创作上既有才华,又十分勤勉,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事业。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高风亮节。他注重提携后辈,作风民主,桃李芬芳。他得到了广大同事和后辈们由衷的尊重和爱戴,是学问和人品双一流的学者典范。
吴元梁同志的逝世,是中国哲学界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他将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
吴元梁同志千古!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元梁同志,因病于 2020 年 1 月 11 日凌晨 5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 82 岁。
吴元梁同志 1938 年 3 月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区。1962年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2-1963 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建筑工程局设计院工作。1963-1978年在新疆大学政教系工作。1978-1981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1981-1988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88-199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91-2002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曾任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2002 年 12 月退休。1993 年 10 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吴元梁同志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党和国家,多年来笔耕不辍。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在新疆大学任教的他在《哲学研究》1964 年第 4 期上发表了论文《怎样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吴元梁积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努力拼搏、只争朝夕的态度,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阐释之中。他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在科学方法论、社会系统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影响、经济哲学和经济伦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等领域卓有建树。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有:《科学方法论基础》(1984)、《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订本)(1991)、《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补本)(2008)、《社会系统论》(1993)、《吴元梁哲学文集》(论文集)(2012);主编著作有:《精神系统和精神文明建设》(2004)、《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2004)、《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上、下卷)(2010),《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七卷本)(2018);等等。
吴元梁同志的研究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高度评价。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作为国内第一批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他始终耕耘在学科的创新点和增长点上。他的专著《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订本)于 1994 年获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论发展观和文化建设》于 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后,他在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一个时期内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普遍萎缩的情况下,他主持建立学术团队,培养中青年学者,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视角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史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独树一帜。作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吴元梁主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上、下卷)多次获奖:2011 年入选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12 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评选中获著作类一等奖;2015 年获哲学所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2016年获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此外,他还多次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交办课题和研究任务,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吴元梁同志潜心于研究,在理论创作上既有才华,又十分勤勉,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事业。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高风亮节。他注重提携后辈,作风民主,桃李芬芳。他得到了广大同事和后辈们由衷的尊重和爱戴,是学问和人品双一流的学者典范。
吴元梁同志的逝世,是中国哲学界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他将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
吴元梁同志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