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提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用生命铸就的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史成就的精神源泉。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深刻表明了我们党“从哪里来”的历史基因,明确指出了我们党“向何处去”的光明前景。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生成逻辑,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并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他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2021年b,第8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上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重要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是立党兴党强党的信仰之基、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是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内容,是努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革命理想高于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精神源泉和红色血脉。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本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精神气概。它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深刻表明了我们党“从哪里来”的历史基因,明确指出了我们党“向何处去”的光明前景。
一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仰追求。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62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指出:“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228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和精神之“钙”,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2018年,第7页)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的统一。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2021年b,第13页)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深刻改变了世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的,就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成长壮大成熟的。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信仰,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中国共产党崇高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是肩负使命的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和不断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同上,第3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早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就依据当时的革命任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43页)这是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同时,党确立了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同上,第44页)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党百年以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初心和使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共产主义的远大使命有机统一起来,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2021年b,第7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上)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中国共产党顽强的意志品质。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之际,在苦难中砥砺奋起,为民族大义忘我牺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了民族独立,牺牲了成千上万烈士的生命;党旗、国旗的“红”,是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红”。“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从建党之初就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毛泽东说:“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92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习近平,2021年a)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斗争史极不平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继续成为我们党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面前迎接一切挑战、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力量。
四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习近平,2019年,第5页)“对党忠诚”是入党誓词的内容,是对每位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基本要求;“忠诚干净担当”是对党的干部的最基本要求。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2页)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2021年b,第11-12页)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道德经》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标志,也是我们党赢得民心、夺取胜利的底气所在。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习近平,1992年,第83页)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风险挑战中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就在于他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习近平,2017年,第65页)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因为中国共产党“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所以“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41页)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真理基础。“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习近平,2018年,第8页)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为了应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前行,探讨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主义,引入了花样繁多的理论,但无一例外被证明行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比较和分析,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世界和改变国家命运的工具,由此真正找到了在中华大地上实现民族独立、推动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淬炼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谱写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当前,我们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党情与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习近平,2017年,第66页)透过时代、社会的变与不变,马克思主义依然充满着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灯塔。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价值坐标。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2018年,第8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就是为人类求解放。人民不仅是实践的目的,而且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页)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面向现实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理论的现实化过程,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理论,能够彻底地掌握群众,能够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人民性源自历史的人民性,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以前,许多人将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集团的自我革新或少数先进分子的政治革命。只有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坚持组织动员和宣传教育群众,调动起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才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史诗是亿万人民群众谱写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2021年a)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也不能忘记初心。这颗“初心”,就是人民至上的“心”。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行动指南。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502页)这些真知灼见表明,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参见习近平,2018年,第9页)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指导现实的工人阶级运动的革命理论。正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602页)同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不是(仅仅)出于理论研究的兴趣,而是为了探寻救亡图存、改变民族历史命运的现实路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是抽象的,必须落在实处、见诸行动。伟大建党精神既形成于这一历史进程当中,又指引着这一历史进程向前发展。“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55卷,第183、182页)在实际工作中,光有蓝图是不够的,关键要把蓝图变成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已经展开,而这一历史过程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的征程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习近平,2018年,第9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关键就在于不断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先驱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近代中国的历史方位,进而积极投身现实的伟大斗争的结果。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封闭的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认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7、534页)毛泽东从端正马克思主义观的角度强调,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既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没有成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党的事业不可能取得成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会把党的事业引向歧途;只有坚持活的马克思主义、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才能始终与时代同行,欣欣向荣。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它具有深厚的文明根基、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既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救亡图存、献身革命的砥砺探索,又植根于悠久绵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明根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真态度,“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等等。正如何中华所认为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国性”,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生命和血脉之中,成就了中国人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参见何中华,第4、32页)
在中华文明土壤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伟大建党精神。做一个简单的勾勒,我们也不难发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对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的赓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中华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的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华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继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对中华文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除了马克思、列宁‘老祖宗’外,还有中国自己的‘老祖宗’。马克思、列宁‘老祖宗’和中国自己的‘老祖宗’都不能丢。”(许全兴,第343页)创党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李大钊、陈独秀,还是毛泽东、周恩来,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也都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李大钊就强调:“俾诸子百家之说,医药卜筮之术,均有教授之自由,以助进国家之文化”。(《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233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就毛泽东本人来说,受湖湘实学的影响就很大。魏源讲:“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默觚上·学篇二》)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习近平,2020年,第120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是中国人民共通的文明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深层的文明力量。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萌发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具有特殊的历史境遇。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从高位跌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间,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都曾以各种形式登上历史舞台。然而,不管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不管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苦苦寻不到正确的出路。“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习近平,2021年b,第3页)旧中国需要一种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引,需要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新型政治组织领导中国革命,把一盘散沙的民众团结起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伟大建党精神从一开始就凝聚在党的血脉之中。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日益深入,期间也经历了社会思潮的鱼龙混杂。譬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还有无政府主义、合作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思想论战中、在革命实践中逐渐胜出。(参见何中华,第231-232页)这无一不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先进性、彻底性、崇高性:伟大建党精神来自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唯有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才能扭转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伟大建党精神来自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理想,唯有发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才能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伟大建党精神来自革命严酷的斗争环境,唯有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才能扭转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局面,取得革命的胜利;伟大建党精神来自党的宗旨,唯有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才能凝聚人心、带领人民坚毅前行。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习近平,2021年b,第3页)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同上,第8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和核心要义。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精神,实质上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呈现和深度拓展,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传承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鲜红底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赓续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血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区精神、浦东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丰富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色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塞罕坝精神、工匠精神、丝路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伟大建党精神注入了新时代内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系谱的“源头活水”,深刻表达了这一精神谱系所共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水”涌流,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历史任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生动表现。
四、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逻辑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他提出:“全党同志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百年辉煌;在前行的道路上,为我们做好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提供不竭的精神伟力。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奋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2021年b,第17页)当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大重构,总体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2020年爆发并延续至今的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速资本主义的衰落,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霸主实力减退。同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把中国当作主要战略对手,全面遏制,打压力度加大、频率加快。(参见王伟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带来了许多新要求。譬如,在社会民生领域,人民群众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2014年,第4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汲取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和智慧,不断提高化危为机、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不懈奋斗,不断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取得斗争新胜利,使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永远立于不败,确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行稳致远。
第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习近平,2021年b,第19页)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要求。把党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的答案是:能。“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转引自《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第6页)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最核心的是要坚持人民立场,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第9页)务必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务必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务必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务必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2021年b,第13-14页)一百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伟大成就,其中,最根本的成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创造的物质文明,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创造的政治文明,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宪政民主”;我们创造的精神文明,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我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小政府大社会”;我们创造的生态文明,是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一种不同于现代西方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而且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指出了光明前景。(参见王京清)新的征程上,我们以伟大建党精神凝神定向,发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第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2014年,第36页)以民族复兴为内核的大历史观叙事,把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有效衔接、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一个主题。昨日之中国,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今日之中国,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明日之中国,可谓“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参见同上,第35-36页)我们以伟大建党精神武装全党、凝聚力量,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把亿万人民奋斗圆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激发出来,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习近平,2021年b,第8页)百年风华再出发,以史为鉴创未来。一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同步发展,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我们党独特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行动优势和精神境界优势。伟大建党精神充盈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积蓄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立志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何中华,2021年:《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大钊全集》,2006年,人民出版社。
[3]《列宁全集》,1990年,人民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人民出版社。
[5]《毛泽东文集》,1996年、1999年,人民出版社。
[6]《毛泽东选集》,1991年,人民出版社。
[7]王京清,2021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载《哲学研究》第7期。
[8]王伟光,2020年:《关于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时局的哲学研判》,载《哲学研究》第11期。
[9]习近平,1992年:《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7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9年:《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
2021年a:《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载《求是》第7期。
2021年b:《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10]《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2015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1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12]许全兴,2020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
[13]《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2021年,载《人民日报》6月27日。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16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原载:《哲学研究》2021年第9期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2021.11.2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提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用生命铸就的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史成就的精神源泉。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深刻表明了我们党“从哪里来”的历史基因,明确指出了我们党“向何处去”的光明前景。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生成逻辑,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并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他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2021年b,第8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上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重要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是立党兴党强党的信仰之基、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是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内容,是努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革命理想高于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精神源泉和红色血脉。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本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精神气概。它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深刻表明了我们党“从哪里来”的历史基因,明确指出了我们党“向何处去”的光明前景。
一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仰追求。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62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指出:“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228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和精神之“钙”,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2018年,第7页)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的统一。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2021年b,第13页)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深刻改变了世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的,就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成长壮大成熟的。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信仰,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中国共产党崇高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是肩负使命的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和不断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同上,第3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早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就依据当时的革命任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43页)这是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同时,党确立了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同上,第44页)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党百年以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初心和使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共产主义的远大使命有机统一起来,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2021年b,第7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上)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中国共产党顽强的意志品质。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之际,在苦难中砥砺奋起,为民族大义忘我牺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了民族独立,牺牲了成千上万烈士的生命;党旗、国旗的“红”,是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红”。“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从建党之初就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毛泽东说:“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92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习近平,2021年a)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斗争史极不平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继续成为我们党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面前迎接一切挑战、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力量。
四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习近平,2019年,第5页)“对党忠诚”是入党誓词的内容,是对每位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基本要求;“忠诚干净担当”是对党的干部的最基本要求。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2页)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2021年b,第11-12页)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道德经》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标志,也是我们党赢得民心、夺取胜利的底气所在。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习近平,1992年,第83页)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风险挑战中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就在于他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习近平,2017年,第65页)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因为中国共产党“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所以“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41页)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真理基础。“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习近平,2018年,第8页)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为了应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前行,探讨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主义,引入了花样繁多的理论,但无一例外被证明行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比较和分析,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世界和改变国家命运的工具,由此真正找到了在中华大地上实现民族独立、推动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淬炼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谱写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当前,我们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党情与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习近平,2017年,第66页)透过时代、社会的变与不变,马克思主义依然充满着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灯塔。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价值坐标。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2018年,第8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就是为人类求解放。人民不仅是实践的目的,而且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页)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面向现实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理论的现实化过程,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理论,能够彻底地掌握群众,能够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人民性源自历史的人民性,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以前,许多人将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集团的自我革新或少数先进分子的政治革命。只有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坚持组织动员和宣传教育群众,调动起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才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史诗是亿万人民群众谱写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2021年a)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也不能忘记初心。这颗“初心”,就是人民至上的“心”。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行动指南。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502页)这些真知灼见表明,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参见习近平,2018年,第9页)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指导现实的工人阶级运动的革命理论。正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602页)同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不是(仅仅)出于理论研究的兴趣,而是为了探寻救亡图存、改变民族历史命运的现实路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是抽象的,必须落在实处、见诸行动。伟大建党精神既形成于这一历史进程当中,又指引着这一历史进程向前发展。“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55卷,第183、182页)在实际工作中,光有蓝图是不够的,关键要把蓝图变成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已经展开,而这一历史过程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的征程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习近平,2018年,第9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关键就在于不断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先驱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近代中国的历史方位,进而积极投身现实的伟大斗争的结果。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封闭的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认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7、534页)毛泽东从端正马克思主义观的角度强调,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既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没有成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党的事业不可能取得成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会把党的事业引向歧途;只有坚持活的马克思主义、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才能始终与时代同行,欣欣向荣。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它具有深厚的文明根基、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既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救亡图存、献身革命的砥砺探索,又植根于悠久绵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明根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真态度,“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等等。正如何中华所认为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国性”,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生命和血脉之中,成就了中国人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参见何中华,第4、32页)
在中华文明土壤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伟大建党精神。做一个简单的勾勒,我们也不难发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对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的赓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中华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的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华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继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对中华文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除了马克思、列宁‘老祖宗’外,还有中国自己的‘老祖宗’。马克思、列宁‘老祖宗’和中国自己的‘老祖宗’都不能丢。”(许全兴,第343页)创党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李大钊、陈独秀,还是毛泽东、周恩来,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也都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李大钊就强调:“俾诸子百家之说,医药卜筮之术,均有教授之自由,以助进国家之文化”。(《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233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就毛泽东本人来说,受湖湘实学的影响就很大。魏源讲:“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默觚上·学篇二》)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习近平,2020年,第120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是中国人民共通的文明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深层的文明力量。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萌发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具有特殊的历史境遇。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从高位跌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间,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都曾以各种形式登上历史舞台。然而,不管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不管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苦苦寻不到正确的出路。“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习近平,2021年b,第3页)旧中国需要一种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引,需要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新型政治组织领导中国革命,把一盘散沙的民众团结起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伟大建党精神从一开始就凝聚在党的血脉之中。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日益深入,期间也经历了社会思潮的鱼龙混杂。譬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还有无政府主义、合作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思想论战中、在革命实践中逐渐胜出。(参见何中华,第231-232页)这无一不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先进性、彻底性、崇高性:伟大建党精神来自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唯有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才能扭转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伟大建党精神来自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理想,唯有发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才能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伟大建党精神来自革命严酷的斗争环境,唯有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才能扭转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局面,取得革命的胜利;伟大建党精神来自党的宗旨,唯有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才能凝聚人心、带领人民坚毅前行。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习近平,2021年b,第3页)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同上,第8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和核心要义。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精神,实质上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呈现和深度拓展,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传承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鲜红底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赓续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血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区精神、浦东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丰富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色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塞罕坝精神、工匠精神、丝路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伟大建党精神注入了新时代内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系谱的“源头活水”,深刻表达了这一精神谱系所共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水”涌流,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历史任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生动表现。
四、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逻辑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他提出:“全党同志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百年辉煌;在前行的道路上,为我们做好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提供不竭的精神伟力。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奋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2021年b,第17页)当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大重构,总体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2020年爆发并延续至今的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速资本主义的衰落,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霸主实力减退。同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把中国当作主要战略对手,全面遏制,打压力度加大、频率加快。(参见王伟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带来了许多新要求。譬如,在社会民生领域,人民群众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2014年,第4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汲取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和智慧,不断提高化危为机、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不懈奋斗,不断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取得斗争新胜利,使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永远立于不败,确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行稳致远。
第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习近平,2021年b,第19页)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要求。把党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的答案是:能。“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转引自《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第6页)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最核心的是要坚持人民立场,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第9页)务必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务必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务必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务必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2021年b,第13-14页)一百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伟大成就,其中,最根本的成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创造的物质文明,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创造的政治文明,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宪政民主”;我们创造的精神文明,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我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小政府大社会”;我们创造的生态文明,是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基本标识的,而不是西方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一种不同于现代西方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而且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指出了光明前景。(参见王京清)新的征程上,我们以伟大建党精神凝神定向,发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第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2014年,第36页)以民族复兴为内核的大历史观叙事,把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有效衔接、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一个主题。昨日之中国,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今日之中国,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明日之中国,可谓“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参见同上,第35-36页)我们以伟大建党精神武装全党、凝聚力量,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把亿万人民奋斗圆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激发出来,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习近平,2021年b,第8页)百年风华再出发,以史为鉴创未来。一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同步发展,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我们党独特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行动优势和精神境界优势。伟大建党精神充盈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积蓄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立志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何中华,2021年:《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大钊全集》,2006年,人民出版社。
[3]《列宁全集》,1990年,人民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人民出版社。
[5]《毛泽东文集》,1996年、1999年,人民出版社。
[6]《毛泽东选集》,1991年,人民出版社。
[7]王京清,2021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载《哲学研究》第7期。
[8]王伟光,2020年:《关于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时局的哲学研判》,载《哲学研究》第11期。
[9]习近平,1992年:《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7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9年:《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
2021年a:《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载《求是》第7期。
2021年b:《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10]《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2015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1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12]许全兴,2020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
[13]《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2021年,载《人民日报》6月27日。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16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原载:《哲学研究》2021年第9期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2021.11.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