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提要:历代学者多认为刘向的春秋学为《春秋》穀梁学。从现存史料来看,刘向虽然提倡《春秋》穀梁学,但有兼用《公羊》《左氏》二传的情况。如何看待这种矛盾呢?刘向对于《春秋》三传虽然兼用,但目的并不相同。对于《左传》,刘向之使用仅仅出于史料方面的原因。对于《公羊》《穀梁》二传,刘向之探求则出于义理上的考虑。可以说,刘向虽然提倡穀梁学,但其目的并非是为了取代公羊学,而是为了补充公羊学。
对于刘向的春秋学,史书有明确记载。《汉书·楚元王传》云:“会初立《穀梁春秋》,征更生受《穀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宣帝时,诏向受《穀梁春秋》,十余年,大明习。……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穀梁义。”《汉书·五行志上》亦云:“宣、元之后,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据上所说,刘向所传为《春秋》穀梁学。但据《汉书·楚元王传》《五行志》以及《新序》《说苑》《列女传》中的相关材料,刘向却有兼用《公羊》《左传》的情况。下面分别述论之,以分析此说。
一、刘向《上封事》中的春秋学思想
我们先来看《汉书》本传中的情况。刘向在对汉元帝的《上封事》中说:
自此之后,天下大乱,篡杀殃祸并作,厉王奔彘,幽王见杀。至乎平王末年,鲁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于鲁,而《春秋》为讳,不言来奔,伤其祸殃自此始也。是后尹氏世卿而专恣,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阤二,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长狄入三国,五石陨坠,六鶂退飞,多麋,有蜮、蜚,鸲鹆来巢者,皆一见。昼冥晦。雨木冰。李梅冬实。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杀菽。大雨雹。雨雪雷霆失序相乘。水、旱、饥,蝝、螽、螟螽午并起。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伐其郊;郑伤桓王;戎执其使;卫侯朔召不往,齐逆命而助朔;五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遂至陵夷不能复兴。(《汉书·楚元王传》)
“祭伯出奔鲁”出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冬,十有二月,祭伯来。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与此相对应的《穀梁》《左传》皆不言“奔”,如《穀梁传》曰:“冬,十有二月,祭伯来。来者,来朝也”;《左传》曰:“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尹氏世卿而专恣”出自《公羊传·隐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穀梁》《左传》皆无“世卿”之说,如《穀梁传·隐公三年》曰:“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之也?于天子之崩为鲁主,故隐而卒之”;《左传·隐公三年》则作:“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与《公羊》《穀梁》相比,《左传》连姓都不写了。
其后所说“二百四十二年”之种种灾异除了《春秋经》的记载外,有仅出自《公羊传》者,如“长狄入三国”出自《文公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狄者何?长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伐其郊”出自《昭公二十三年》:“晋人围郊。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戎执其使”出自《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执之也。执之则其言伐之何?大之也”。有《公羊》《穀梁》二传皆通者,如“昼冥晦”,《公羊传》曰:“季姬归于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晦者何?冥也”(《僖公十五年》),“甲午晦。晦者何?冥也。何以书?记异也”(《成公十六年》);《穀梁传·僖公十五年》亦曰:“季姬归于缯。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晦,冥也”。“晋败其师于贸戎”,《春秋经·成公元年》作“王师败绩于贸戎”。对于王师为谁所败,《左传》未言,仅言“王人来告败”。而《公羊传》《穀梁传》皆明言王师为晋所败,《公羊传》曰:“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孰败之?盖晋败之”;《穀梁传》曰:“秋,王师败绩于贸戎。……然则孰败之?晋也”。另外还有一处出自《左传》者,即“郑伤桓王”之事。此事《公羊》《穀梁》皆未明言,独《左传·桓公五年》有详细记载,并言周桓王为郑祝聃所伤。可以看出,刘向在《上封事》中对《春秋》三传皆有引用,而以《公羊》为主。
二、《洪范五行传论》中的春秋学思想
在《洪范五行传论》中,刘向也是兼用《春秋》三传的。《洪范五行传论》已佚,其部分材料保存在《汉书·五行志》中。在该文中,刘向解释灾异“行事”的材料出自《春秋》三传的有100条,其中《春秋》90条、《左传》10条。在出自《春秋》的90条中,有9条直接出自《穀梁传》。《汉书·五行志》曰:
1.釐公二十年“五月己酉,西宫灾”。《穀梁》以为愍公宫也,以谥言之则若疏,故谓之西宫。刘向以为釐立妾母为夫人以入宗庙,故天灾愍宫,若曰,去其卑而亲者,将害宗庙之正礼。董仲舒以为釐娶于楚,而齐媵之,胁公使立以为夫人。西宫者,小寝,夫人之居也。
2.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宫灾”。《穀梁》以为宣宫,不言谥,恭也。刘向以为时鲁三桓子孙始执国政,宣公欲诛之,恐不能,使大夫公孙归父如晋谋。未反,宣公死。三家谮归父于成公。成公父丧未葬,听谗而逐其父之臣,使奔齐,故天灾宣宫,明不用父命之象也。……董仲舒以为成居丧亡哀戚心,数兴兵战伐,故天灾其父庙,示失子道,不能奉宗庙也。
3.文公三年“秋,雨螽于宋”。刘向以为先是宋杀大夫而无罪,有暴虐赋敛之应。《穀梁传》曰上下皆合,言甚。董仲舒以为宋三世内取,大夫专恣,杀生不中,故螽先死而至。
4.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穀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麓,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道,会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诸侯散落,政逮大夫,陪臣执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天子蔽晦。及齐威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晋败天子之师,莫能征讨,从是陵迟。《公羊》以为沙麓,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
5.成公五年“夏,梁山崩”。《穀梁传》曰,廱河三日不流,晋君帅群臣而哭之,乃流。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然后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及天下也。后晋暴杀三卿,厉公以弑。溴梁之会,天下大夫皆执国政,其后孙、甯出卫献,三家逐鲁昭,单、尹乱王室。董仲舒说略同。
6.文公十一年,“败狄于咸”。《穀梁》《公羊传》曰,长狄兄弟三人,一者之鲁,一者之齐,一者之晋。皆杀之,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何以书?记异也。刘向以为是时周室衰微,三国为大,可责者也。天戒若曰,不行礼义,大为夷狄之行,将致危亡。其后三国皆有篡弑之祸,近下人伐上之疴也。
7.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穀梁传》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公羊传》曰,食二日。董仲舒、刘向以为其后戎执天子之使,郑获鲁隐,灭戴,卫、鲁、宋咸杀君。
8.(桓公)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穀梁传》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刘向以为是时卫侯朔有罪出奔齐,天子更立卫君。朔藉助五国,举兵伐之而自立,王命遂坏。鲁夫人淫失于齐,卒杀威公。董仲舒以为言朔不言日,恶鲁桓且有夫人之祸,将不终日也。
9.严(庄)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穀梁传》曰,不言日,不言朔,夜食。史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是为夜食。刘向以为夜食者,阴因日明之衰而夺其光,象周天子不明,齐桓将夺其威,专会诸侯而行伯道。其后遂九合诸侯,天子使世子会之,此其效也。《公羊传》曰食晦。董仲舒以为宿在东壁,鲁象也。后公子庆父、叔牙果通于夫人以劫公。
在以上解释中,刘向大都从穀梁学的立场出发表现出了与公羊学的不同。其或者先引《穀梁传》,然后再表明自己的看法,如第1、2、4、8、9条;或者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引《穀梁传》加以说明,如第3条。不管哪种情况,大都是为了表明与《公羊传》和董仲舒的不同。只有第5、6、7条比较特殊。第5条,刘向虽然引用了《穀梁传》,却说“董仲舒说略同”。第6条《穀梁》《公羊》皆引,然后再表明自己的看法。笔者按,《穀梁传·文公十一年》曰:“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不言帅师而言败,何也?直败一人之辞也。一人而曰败,何也?以众焉言之也。《传》曰:长狄也,弟兄三人,佚宕中国,瓦石不能害。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公羊传·文公十一年》曰:“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狄者何?长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其之鲁者,叔孙得臣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其言败何?大之也。其日何?大之也。其地何?大之也。何以书?记异也。”刘向此处确实综合了《穀梁》《公羊》二传,故合称二者。第7条则《穀梁》《公羊》分引,但在解释的时候,刘向与董仲舒相同。
那么以上情况是否说明刘向在《洪范五行传论》中解释《春秋》灾异以《穀梁传》为主呢?[1]从《汉书·五行志》来看,似乎不能得出这一结论。在现存资料中,刘向直接引用《公羊传》的材料虽然不多,只有在对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解释的时候采用了《公羊传》宋闵公与宋万博而被弑之事,但并不能说刘向受到公羊学影响较少。因为刘向在解释春秋灾异的时候,大量采用了董仲舒的解释。这些解释有40条,大大超过了刘向与董仲舒解释不同的地方。其大多以“董仲舒、刘向以为”的形式出现,少数则以“董仲舒指略同”或“董仲舒说略同”等形式出现。如“定公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灾’。董仲舒、刘向以为此皆奢僭过度者也”;“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釐宫灾’。董仲舒、刘向以为此二宫不当立,违礼者也”;“宣公三年‘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刘向以为近牛祸也。是时宣公与公子遂谋共杀子赤而立,又以丧娶,区霿昏乱。乱成于口,幸有季文子得免于祸,天犹恶之,生则不飨其祀,死则灾燔其庙。董仲舒指略同”。因此可以说,刘向在《洪范五行传论》中对于《春秋》灾异的解释还是以公羊学为主。
与《穀梁传》《公羊传》不同,刘向对于《左传》的征引并不涉及义理,而只是史料上的运用,如《汉书·五行志》曰:
《左氏传》曰:郑子臧好聚鹬冠,郑文公恶之,使盗杀之。刘向以为近服妖者也。
《左氏传》曰:周景王时大夫宾起见雄鸡自断其尾。刘向以为近鸡祸也。
《左氏传》:鲁严公时有内蛇与外蛇斗郑南门中,内蛇死。刘向以为近蛇孽也。
刘向引用以上史料主要是为了说明相应的灾异,如“鹬冠”“雄鸡自断其尾”“内蛇与外蛇斗”分别说明“服妖”“鸡祸”“蛇孽”等。这与刘向引用《书序》《史记》等材料并无二致。
三、《新序》中的春秋学思想
对于《新序》《说苑》中引用《春秋》的情况,徐复观作了深入的研究。[2]在他看来,“两书中引用《春秋》时代的故事,多出于《左传》,但都不出‘春秋’或‘传曰’之名。引用春秋时故事,亦有出于《公羊》《穀梁》两传的”[3]。他特别对有“春秋”之名的春秋学材料作了考查。据徐复观的统计,《新序》7出“《春秋》”之名,其中5用《穀梁》,1用《公羊》,1用《穀梁》与《公羊》合义。[4]
从现有材料来看,徐复观的统计并不确切。在《新序》中实际有13处提到“《春秋》”之名,其中有8处明显出自《穀梁传》。《杂事一》“《春秋》褒伯姬”,虽然《春秋》三传《襄公三十年》皆有其义,但据《列女传·贞顺传·宋恭伯姬》的记载,其应出于《穀梁传》;《杂事四》“《春秋》曰:晋赵武之力尽得人也”出自《襄公三十年》“澶渊之会,中国不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晋赵武、楚屈建之力也”;《杂事五》“田赞衣儒衣而见荆王”条“《春秋》曰:善为国者不师”出自《庄公八年》“故曰:善陈者不战,此之谓也。善为国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死,善死者不亡”;同卷“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条“《春秋》曰:少长于君,则君轻之”出自《僖公二年》“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节士》“尧治天下”条“《春秋》曰:五帝不告誓”出自《隐公八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同卷“许悼公疾疟饮药毒而死”条所载之事出自《宣公十七年》;同卷“鲁宣公者鲁文公之子也”条赞扬宣公弟公子肸“织屦而食,终身不食宣公之食,其仁恩厚矣,其守节固矣,故《春秋》美而贵之”,出自《宣公十七年》,原文作“织屦而食,终身不食宣公之食。君子以是为通恩也,以取贵乎《春秋》”;《善谋》“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条,《穀梁》《公羊》的《定公四年》皆有记载,但通过用词比较,可知其出自《穀梁传》无疑。
除了以上8处外,还有1处综合《左传》《公羊》而成,即《节士》“曹公子喜时,字子臧,曹宣公子也”条。此条前半事实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后面评价“《春秋》贤而褒其后”则取自《公羊传·昭公二十年》“畔则曷为不言其畔?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另有1处融合《公羊》《穀梁》而成,即《节士》“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条“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出自《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则综合了同卷《公羊》“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和《穀梁》“吴其称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身贤,贤也,使贤,亦贤也。延陵季子之贤,尊君也。其名,成尊于上也”。
其余3处,有1处为《春秋》三传之相通者,即《节士》“《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出自《春秋·宣公元年》。其余2处则与《春秋》三传无关,即《杂事三》“臣闻贤圣之君,功立不废,故著于《春秋》”和《刺奢》“孔子曰:“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秋》”。前者出自《史记·乐毅列传》和《战国策·燕策二》,后者只是说孟献子的事迹可以写入《春秋》。
除此之外,还有15处虽未明确提及《春秋》,但实际采用了《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中的事迹。其中《公羊传》3处,即《杂事四》“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条出自《庄公十三年》、同卷“楚庄王伐郑”条出自《宣公十二年》,《义勇》“宋闵公臣长万以勇力闻”条出自《庄公十二年》;《穀梁传》1处,即《善谋》“齐桓公时,江国,黄国,小国也,在江淮之间”条出自《僖公十二年》;《左传》11处,分别是《杂事一》“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条出自《襄公三年》、同卷“卫国逐献公”条出自《襄公十四年》、同卷“楚庄王既讨陈灵公之贼”条出自《成公二年》,《杂事四》“晋文公伐原”条与《僖公二十五年》“晋公围原”之事有关、同卷“郑人游于乡校”条出自《襄公三十一年》、同卷“齐有彗星,齐侯使祝禳之”条出自《昭公二十六年》,《节士》“齐崔杼者,齐之相也,弑庄公”条出自《襄公二十五年》,《义勇》“卫懿公有臣曰弘演”条与《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之事相关,《善谋》“晋文公时,周襄王有弟太叔之难,出亡居于郑”条出自《僖公二十五年》、同卷“虞、虢,皆小国也”条出自《僖公二年》、同卷“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条出自《僖公三十年》。
由上可知,在现存《新序》中,实际涉及《春秋》的地方有28处。其中《穀梁》9处,《公羊》3处,《左传》11处,综合《左传》《公羊》者1处,综合《公羊》《穀梁》者1处,三传之相通者1处,无关者2处。这也反映了刘向在《新序》中是兼用《春秋》三传的。
四、《说苑》《列女传》中的春秋学思想
对于《说苑》中的“《春秋》”之名,徐复观统计为24处,其中还包括不出“《春秋》”之名而与《春秋》有关的5处。[5]实际上从现有资料来看,《说苑》中出现“《春秋》”之名有31处,除去一条数处和一条与《新序》相同的“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秋》”佚文外,实际为22条。[6]
《君道》“夫天之生人也”条“《春秋》不予能君而夷狄之,郑伯恶一人而兼弃其师……”,其事《春秋》三传《闵公二年》皆载之,《公羊传》作:“郑弃其师者何?恶其将也。郑伯恶高克,使之将,逐而不纳,弃师之道也”;《穀梁传》作:“郑弃其师。恶其长也。兼不反其众,则是弃其师也”;《左传》作:“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陈立以为“《说苑》此言,可补三《传》之阙”。向宗鲁认为此为“《公》《穀》先师相传旧说”[7][8]。徐复观认为此是《公羊》说。笔者按:《公羊》《穀梁》皆有“《春秋》不予能君而夷狄之”的思想,但从表述文字上看,“兼弃其师”与《穀梁》“兼不反其众,则是弃其师”更为接近。因此,刘向此处所说应出于《穀梁》。结语“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则出自《春秋繁露·俞序》“故卫子夏言,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之为董仲舒之言,则此为《公羊》说无疑。同卷“孔子曰: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徐复观认为出于纬书作者引董仲舒“新周王鲁”之说。向宗鲁以为是“《公羊》先师以《春秋》当新王之说也”[8]。笔者按:学界通常认为纬书成于“哀平之际”,则纬书主体部分应成书于刘向《说苑》之后,故徐复观的说法并不确切。不过此说确与董仲舒的“新周王鲁”说有密切关系。董仲舒曰:“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春秋》上绌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春秋》“作新王”,则意味着“周道”之亡。
《建本》曰:“《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此义未见于《春秋》三传。但此用以说明“建本立始”之重要,则《公羊》《穀梁》皆有其义,《公羊传·隐公元年》曰:“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穀梁传·隐公元年》曰:“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同卷“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盖本于《穀梁传》“谨始”说,除了前引《隐公元年》文外,《桓公元年》亦曰:“元年春。王。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同卷“公扈子曰: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则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此从《春秋繁露·俞序》和《盟会要》以及《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能找到相关文句。
《贵德》“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条“是以孔子历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本于《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董仲舒亦曰:“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汉书·董仲舒传》),此为《公羊》说无疑。同卷“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赙于诸侯,《春秋》讥之”条,出自《公羊传·桓公十五年》和《文公九年》。徐复观以为出自《穀梁》,误。《左传》《穀梁》皆不言“讥”,唯《公羊》言之。“今隐公贪利而身自渔济上,而行八佾,以此化于国人,国人安得不解于义?解于义而纵其欲,则灾害起而臣下僻矣!故其元年始书螟,言灾将起,国家将乱云尔”则出自《公羊传·隐公五年》。
《复恩》“楚人献鼋于郑灵公”条,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四年》。结语“子夏曰:《春秋》者,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也;此非一日之事也,有渐以至焉”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公羊》《穀梁》皆与子夏有关,故此说不易断定。《政理》“《春秋》曰:四民均则王道兴而百姓宁;所谓四民者,士、农、工、商也”。《穀梁传·成公元年》有“四民”之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正谏》“《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条“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本于《穀梁传》《左传》之《宣公九年》;“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则出自《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敬慎》“石雠曰:《春秋》有忽然而足以亡者,国君不可以不慎也”条,未知所出。同卷“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条,《春秋》三传《僖公三十三年》皆有其事。《公羊》《穀梁》皆反对战争,此条中“匹马只轮”与《公羊》同,《穀梁》则作“匹马倚轮”,故其似出《公羊》说。《奉使》“《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条本于《公羊传》《春秋繁露·精华》,皆《公羊》说。具体来说,“既曰大夫无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出自《公羊传·桓公八年》《庄公十九年》《僖公三十年》《襄公二年》《襄公十二年》;“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出自《公羊传·庄公十九年》;“既曰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出自《公羊传·襄公十九年》;“又曰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者”出自《公羊传·宣公八年》;“公子子结擅生事,《春秋》讥之,以为僖公无危事也”出自《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至公》“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显为《公羊》说无疑。如董仲舒曰:“《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春秋繁露·玉杯》),“《春秋》纪纤芥之失,反之王道”(《春秋繁露·王道》),等等。《指武》“《春秋》记国家存亡,以察来世”应本于《春秋繁露·精华》“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同卷“是以《春秋》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华而后夷狄”本于《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董仲舒亦曰:“《春秋》立义:……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春秋繁露·王道》)。《辨物》“夫水旱俱天下阴阳所为也”条出自《春秋繁露·精华》。
《修文》“《春秋》曰:‘壬申,公薨于高寝。’传曰:高寝者何?正寝也”出自《春秋经·定公十五年》,《公羊》《左传》皆无传,《穀梁传》曰“高寝,非正也”,此处解释远比《穀梁传》详细,盖出于当时《穀梁》经师对于此传之进一步解释。同卷“《春秋》曰:‘天王入于成周。’传曰:‘成周者何?东周也’”则出自《公羊传·昭公二十六年》。同卷“《春秋》曰:‘正月,公狩于郎。’传曰:春曰蒐,夏曰苗,秋曰狝,冬曰狩。……”一段文字有舛误,出自《春秋经·桓公四年》。前人多认为此为《公羊》说。卢文弨径根据《公羊说》改“四田”为“三田”说,向宗鲁从之。[9]徐复观认为出自《公羊》说和《春秋繁露》。但据文中解释,其应出于《穀梁》说。《穀梁传》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修文》亦曰:“其谓之田何?圣人举事必返本。五谷者,以奉宗庙,养万民也。去禽兽害稼穑者,故以田言之。”《穀梁传》又曰:“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四时之田用三焉。”《修文》亦对“夏不田”作了说明。董仲舒虽然也说:“猎禽兽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搜,冬狩,夏狝。”(《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但其并没有“四时之田用三”的思想,因此,不能把其归到《公羊》说。同卷“生而相与交通,故曰留宾”条“《春秋》曰:‘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者何?丧事有者,盖以乘马束帛。舆马曰,货财曰赙,衣被曰襚,口实曰唅,玩好曰赠”出自《春秋经·隐公元年》。此段文字似综合《春秋》三传而成。同卷“《春秋》曰:‘庚戌天王崩。’传曰:天王何以不书葬?”系对《公羊传·隐公三年》传文之进一步解释。
以上22条,出于包含董仲舒在内的《公羊》说者13条,《穀梁》说者4条,《公羊》《穀梁》皆有者2条,综合三传者1条,不易断定者1条,未知所出者1条。可见,《说苑》对于《春秋》三传皆有征引,而以《公羊》为多。除此之外,还有未提“《春秋》”之名,但实与《公羊》有关者2条。《尊贤》“春秋之时,天子微弱”条“故共惟五始之要,治乱之端,在乎审己而任贤也”及“故传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以下皆为《公羊》说[10];《修文》“‘夏,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则系《公羊》经师对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的进一步解释。
《列女传》明显提及“《春秋》”的仅1处,即前面说的《贞顺传·宋恭伯姬》“《春秋》贤伯姬”。此外有1处与《公羊》有关者,即《孽嬖传·鲁桓文姜》之事出自《庄公元年》。
此外,《说苑》《列女传》还有很多与《左传》相关的事例。章太炎《刘子政左氏说》指出《新序》《说苑》《列女传》中与《左传》相关的事义有六七十条,并对其中的三十余事作了详细的疏证。[11]日本学者鎌田正也指出,刘向、刘歆都受命在秘书校书,刘歆在秘府看到的古文《春秋左氏传》,刘向也一定能看到。因此,刘向的《洪范五行传》《列女传》《说苑》《新序》等书引用《左传》是理所当然的。[12]
对于《新序》《说苑》中的《春秋》引用情况,徐复观说:“刘向受命习《穀梁传》;《新序》中用《穀梁传》之比例高于《公羊》;而《说苑》用《公羊传》之比例,则远过于《穀梁传》;由此可以推测,刘向晚年,实以《公羊传》优于《穀梁传》。”[13]徐复观的这种推论恐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现存《新序》仅存原来的三分之一,所以不能据此对二书的春秋学情况做出合理的推断。但不管如何,《新序》《说苑》《列女传》都是三传兼用的。
结语
综上可知,刘向的春秋学是兼取春秋《三传》的。那么这是否与其传穀梁学的说法相抵牾呢?唐晏认为这是《公羊》《穀梁》已经经过汉代经师删减的结果:“是向为《穀梁》专家矣。乃今考《说苑》所引《春秋》说,多同于《公羊》,其用《穀梁》者无几,抑又何也?然即其说以考之,《公羊传》则语加详,或且数倍。知今之《公》《穀》二家,为汉代经师删削多矣。”[14]钱穆认为这是汉儒经学家法相通的证据:“向治《穀梁》,而此疏用《公羊》义……后人必谓汉儒经学守家法不相通,其实非也。”[15]徐复观也认为刘向三传并用,并没有专经师法之说。[16]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在《春秋》三传之中,刘向对于《左传》的采用主要涉及史料方面,这或许与其中秘校书见到的材料有关。池田知久认为,刘向对《左传》之探研并不在阐明经中的微言大义,而在揭示其背后的史实。[17]因此,《左传》在刘向著作中都不以“《春秋》”之名的形式出现。这样看来,刘向春秋学所依据的义理实际只有《公羊》《穀梁》两种。《公羊传》是当时官方的正统经学。《穀梁传》虽然在石渠阁会议被立为博士,但其仅是《公羊传》的补充,并没有取代《公羊传》。因此,出身穀梁学的刘向同时采用公羊学也就不足为异了。何况刘向对于《公羊》出身的董仲舒倍加推崇,并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因此在刘向的著作中时常能看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18]
【注释】
[1]陈侃理说:“刘向说春秋灾异仍以《穀梁传》为主,特别是在《穀梁》有不同于他传之说处,坚持《穀梁》说。”参见陈侃理:《儒学、术数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120页。
[2]对于《新序》《说苑》《列女传》等刘向编写的著作能否作为研究刘向思想的资料,历来学者有不同看法。如全祖望、余嘉锡等人认为这些著作不能作为研究刘向思想的资料。《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的儒家类中则说“刘向所序六十七篇”,班固并注曰:“《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可见《汉书·艺文志》所载乃是刘向所有著作的合称。对于《列女传》,《汉书》本传称作“序次”,即根据已有的材料编订次序,从而成书。对于《新序》《说苑》,则言“著”,即依据传记行事而写成的著作。从现有材料来看,《新序》《说苑》《列女传》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很多传记中的资料,但刘向本人对于这些资料进行了细致地甄选、编排,至少表明了他本人对于它们的认同。何况刘向在有些地方还加入了自己的议论,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因此,《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著作可以作为研究刘向思想的资料。
[3][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50页;第50页。
[5]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第50—52页。按,下引徐复观关于《说苑》中的春秋学材料皆出此,本文不再出注。
[6]这里统计的每条分段皆据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7][8][9][10]向宗鲁:《说苑校证》,第30页;第31页;第489页;第176—177页。
[11]章太炎:《刘子政左氏说》,载《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205页。对于《说苑》《列女传》中的《左传》情况,由于材料太多,这里不作详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刘正浩《两汉诸子述左传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的相关研究。
[12]鎌田正:《左傳の成立と其の展開》,大修館書店,1963,第409页。
[13]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第53页。按:本文与徐复观对于《新序》《说苑》中《春秋》材料的统计和分析虽然不尽相同,但在结论上是一致的。
[14]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中华书局,1986,第411页。
[15]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第38页。
[1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第53页。
[17]池田知久:《刘向的学问与思想》,《东方学报》1978年第50册,第135页。
[18]郑玄《六艺论》曰:“治《公羊》者,胡毋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严彭祖及颜安乐,安乐弟子阴丰、刘向、王彦。”(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2011,第3页)未知郑玄此说所据为何。但若果真如此,则刘向受到董仲舒影响就更不足为异了。
原载:《哲学动态》2021年第6期
来源:“哲学动态杂志”微信公众号(2021.7.1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提要:历代学者多认为刘向的春秋学为《春秋》穀梁学。从现存史料来看,刘向虽然提倡《春秋》穀梁学,但有兼用《公羊》《左氏》二传的情况。如何看待这种矛盾呢?刘向对于《春秋》三传虽然兼用,但目的并不相同。对于《左传》,刘向之使用仅仅出于史料方面的原因。对于《公羊》《穀梁》二传,刘向之探求则出于义理上的考虑。可以说,刘向虽然提倡穀梁学,但其目的并非是为了取代公羊学,而是为了补充公羊学。
对于刘向的春秋学,史书有明确记载。《汉书·楚元王传》云:“会初立《穀梁春秋》,征更生受《穀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宣帝时,诏向受《穀梁春秋》,十余年,大明习。……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穀梁义。”《汉书·五行志上》亦云:“宣、元之后,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据上所说,刘向所传为《春秋》穀梁学。但据《汉书·楚元王传》《五行志》以及《新序》《说苑》《列女传》中的相关材料,刘向却有兼用《公羊》《左传》的情况。下面分别述论之,以分析此说。
一、刘向《上封事》中的春秋学思想
我们先来看《汉书》本传中的情况。刘向在对汉元帝的《上封事》中说:
自此之后,天下大乱,篡杀殃祸并作,厉王奔彘,幽王见杀。至乎平王末年,鲁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于鲁,而《春秋》为讳,不言来奔,伤其祸殃自此始也。是后尹氏世卿而专恣,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阤二,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长狄入三国,五石陨坠,六鶂退飞,多麋,有蜮、蜚,鸲鹆来巢者,皆一见。昼冥晦。雨木冰。李梅冬实。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杀菽。大雨雹。雨雪雷霆失序相乘。水、旱、饥,蝝、螽、螟螽午并起。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伐其郊;郑伤桓王;戎执其使;卫侯朔召不往,齐逆命而助朔;五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遂至陵夷不能复兴。(《汉书·楚元王传》)
“祭伯出奔鲁”出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冬,十有二月,祭伯来。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与此相对应的《穀梁》《左传》皆不言“奔”,如《穀梁传》曰:“冬,十有二月,祭伯来。来者,来朝也”;《左传》曰:“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尹氏世卿而专恣”出自《公羊传·隐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穀梁》《左传》皆无“世卿”之说,如《穀梁传·隐公三年》曰:“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之也?于天子之崩为鲁主,故隐而卒之”;《左传·隐公三年》则作:“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与《公羊》《穀梁》相比,《左传》连姓都不写了。
其后所说“二百四十二年”之种种灾异除了《春秋经》的记载外,有仅出自《公羊传》者,如“长狄入三国”出自《文公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狄者何?长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伐其郊”出自《昭公二十三年》:“晋人围郊。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戎执其使”出自《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执之也。执之则其言伐之何?大之也”。有《公羊》《穀梁》二传皆通者,如“昼冥晦”,《公羊传》曰:“季姬归于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晦者何?冥也”(《僖公十五年》),“甲午晦。晦者何?冥也。何以书?记异也”(《成公十六年》);《穀梁传·僖公十五年》亦曰:“季姬归于缯。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晦,冥也”。“晋败其师于贸戎”,《春秋经·成公元年》作“王师败绩于贸戎”。对于王师为谁所败,《左传》未言,仅言“王人来告败”。而《公羊传》《穀梁传》皆明言王师为晋所败,《公羊传》曰:“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孰败之?盖晋败之”;《穀梁传》曰:“秋,王师败绩于贸戎。……然则孰败之?晋也”。另外还有一处出自《左传》者,即“郑伤桓王”之事。此事《公羊》《穀梁》皆未明言,独《左传·桓公五年》有详细记载,并言周桓王为郑祝聃所伤。可以看出,刘向在《上封事》中对《春秋》三传皆有引用,而以《公羊》为主。
二、《洪范五行传论》中的春秋学思想
在《洪范五行传论》中,刘向也是兼用《春秋》三传的。《洪范五行传论》已佚,其部分材料保存在《汉书·五行志》中。在该文中,刘向解释灾异“行事”的材料出自《春秋》三传的有100条,其中《春秋》90条、《左传》10条。在出自《春秋》的90条中,有9条直接出自《穀梁传》。《汉书·五行志》曰:
1.釐公二十年“五月己酉,西宫灾”。《穀梁》以为愍公宫也,以谥言之则若疏,故谓之西宫。刘向以为釐立妾母为夫人以入宗庙,故天灾愍宫,若曰,去其卑而亲者,将害宗庙之正礼。董仲舒以为釐娶于楚,而齐媵之,胁公使立以为夫人。西宫者,小寝,夫人之居也。
2.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宫灾”。《穀梁》以为宣宫,不言谥,恭也。刘向以为时鲁三桓子孙始执国政,宣公欲诛之,恐不能,使大夫公孙归父如晋谋。未反,宣公死。三家谮归父于成公。成公父丧未葬,听谗而逐其父之臣,使奔齐,故天灾宣宫,明不用父命之象也。……董仲舒以为成居丧亡哀戚心,数兴兵战伐,故天灾其父庙,示失子道,不能奉宗庙也。
3.文公三年“秋,雨螽于宋”。刘向以为先是宋杀大夫而无罪,有暴虐赋敛之应。《穀梁传》曰上下皆合,言甚。董仲舒以为宋三世内取,大夫专恣,杀生不中,故螽先死而至。
4.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穀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麓,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道,会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诸侯散落,政逮大夫,陪臣执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天子蔽晦。及齐威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晋败天子之师,莫能征讨,从是陵迟。《公羊》以为沙麓,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
5.成公五年“夏,梁山崩”。《穀梁传》曰,廱河三日不流,晋君帅群臣而哭之,乃流。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然后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及天下也。后晋暴杀三卿,厉公以弑。溴梁之会,天下大夫皆执国政,其后孙、甯出卫献,三家逐鲁昭,单、尹乱王室。董仲舒说略同。
6.文公十一年,“败狄于咸”。《穀梁》《公羊传》曰,长狄兄弟三人,一者之鲁,一者之齐,一者之晋。皆杀之,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何以书?记异也。刘向以为是时周室衰微,三国为大,可责者也。天戒若曰,不行礼义,大为夷狄之行,将致危亡。其后三国皆有篡弑之祸,近下人伐上之疴也。
7.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穀梁传》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公羊传》曰,食二日。董仲舒、刘向以为其后戎执天子之使,郑获鲁隐,灭戴,卫、鲁、宋咸杀君。
8.(桓公)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穀梁传》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刘向以为是时卫侯朔有罪出奔齐,天子更立卫君。朔藉助五国,举兵伐之而自立,王命遂坏。鲁夫人淫失于齐,卒杀威公。董仲舒以为言朔不言日,恶鲁桓且有夫人之祸,将不终日也。
9.严(庄)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穀梁传》曰,不言日,不言朔,夜食。史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是为夜食。刘向以为夜食者,阴因日明之衰而夺其光,象周天子不明,齐桓将夺其威,专会诸侯而行伯道。其后遂九合诸侯,天子使世子会之,此其效也。《公羊传》曰食晦。董仲舒以为宿在东壁,鲁象也。后公子庆父、叔牙果通于夫人以劫公。
在以上解释中,刘向大都从穀梁学的立场出发表现出了与公羊学的不同。其或者先引《穀梁传》,然后再表明自己的看法,如第1、2、4、8、9条;或者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引《穀梁传》加以说明,如第3条。不管哪种情况,大都是为了表明与《公羊传》和董仲舒的不同。只有第5、6、7条比较特殊。第5条,刘向虽然引用了《穀梁传》,却说“董仲舒说略同”。第6条《穀梁》《公羊》皆引,然后再表明自己的看法。笔者按,《穀梁传·文公十一年》曰:“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不言帅师而言败,何也?直败一人之辞也。一人而曰败,何也?以众焉言之也。《传》曰:长狄也,弟兄三人,佚宕中国,瓦石不能害。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公羊传·文公十一年》曰:“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狄者何?长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其之鲁者,叔孙得臣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其言败何?大之也。其日何?大之也。其地何?大之也。何以书?记异也。”刘向此处确实综合了《穀梁》《公羊》二传,故合称二者。第7条则《穀梁》《公羊》分引,但在解释的时候,刘向与董仲舒相同。
那么以上情况是否说明刘向在《洪范五行传论》中解释《春秋》灾异以《穀梁传》为主呢?[1]从《汉书·五行志》来看,似乎不能得出这一结论。在现存资料中,刘向直接引用《公羊传》的材料虽然不多,只有在对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解释的时候采用了《公羊传》宋闵公与宋万博而被弑之事,但并不能说刘向受到公羊学影响较少。因为刘向在解释春秋灾异的时候,大量采用了董仲舒的解释。这些解释有40条,大大超过了刘向与董仲舒解释不同的地方。其大多以“董仲舒、刘向以为”的形式出现,少数则以“董仲舒指略同”或“董仲舒说略同”等形式出现。如“定公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灾’。董仲舒、刘向以为此皆奢僭过度者也”;“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釐宫灾’。董仲舒、刘向以为此二宫不当立,违礼者也”;“宣公三年‘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刘向以为近牛祸也。是时宣公与公子遂谋共杀子赤而立,又以丧娶,区霿昏乱。乱成于口,幸有季文子得免于祸,天犹恶之,生则不飨其祀,死则灾燔其庙。董仲舒指略同”。因此可以说,刘向在《洪范五行传论》中对于《春秋》灾异的解释还是以公羊学为主。
与《穀梁传》《公羊传》不同,刘向对于《左传》的征引并不涉及义理,而只是史料上的运用,如《汉书·五行志》曰:
《左氏传》曰:郑子臧好聚鹬冠,郑文公恶之,使盗杀之。刘向以为近服妖者也。
《左氏传》曰:周景王时大夫宾起见雄鸡自断其尾。刘向以为近鸡祸也。
《左氏传》:鲁严公时有内蛇与外蛇斗郑南门中,内蛇死。刘向以为近蛇孽也。
刘向引用以上史料主要是为了说明相应的灾异,如“鹬冠”“雄鸡自断其尾”“内蛇与外蛇斗”分别说明“服妖”“鸡祸”“蛇孽”等。这与刘向引用《书序》《史记》等材料并无二致。
三、《新序》中的春秋学思想
对于《新序》《说苑》中引用《春秋》的情况,徐复观作了深入的研究。[2]在他看来,“两书中引用《春秋》时代的故事,多出于《左传》,但都不出‘春秋’或‘传曰’之名。引用春秋时故事,亦有出于《公羊》《穀梁》两传的”[3]。他特别对有“春秋”之名的春秋学材料作了考查。据徐复观的统计,《新序》7出“《春秋》”之名,其中5用《穀梁》,1用《公羊》,1用《穀梁》与《公羊》合义。[4]
从现有材料来看,徐复观的统计并不确切。在《新序》中实际有13处提到“《春秋》”之名,其中有8处明显出自《穀梁传》。《杂事一》“《春秋》褒伯姬”,虽然《春秋》三传《襄公三十年》皆有其义,但据《列女传·贞顺传·宋恭伯姬》的记载,其应出于《穀梁传》;《杂事四》“《春秋》曰:晋赵武之力尽得人也”出自《襄公三十年》“澶渊之会,中国不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晋赵武、楚屈建之力也”;《杂事五》“田赞衣儒衣而见荆王”条“《春秋》曰:善为国者不师”出自《庄公八年》“故曰:善陈者不战,此之谓也。善为国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死,善死者不亡”;同卷“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条“《春秋》曰:少长于君,则君轻之”出自《僖公二年》“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节士》“尧治天下”条“《春秋》曰:五帝不告誓”出自《隐公八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同卷“许悼公疾疟饮药毒而死”条所载之事出自《宣公十七年》;同卷“鲁宣公者鲁文公之子也”条赞扬宣公弟公子肸“织屦而食,终身不食宣公之食,其仁恩厚矣,其守节固矣,故《春秋》美而贵之”,出自《宣公十七年》,原文作“织屦而食,终身不食宣公之食。君子以是为通恩也,以取贵乎《春秋》”;《善谋》“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条,《穀梁》《公羊》的《定公四年》皆有记载,但通过用词比较,可知其出自《穀梁传》无疑。
除了以上8处外,还有1处综合《左传》《公羊》而成,即《节士》“曹公子喜时,字子臧,曹宣公子也”条。此条前半事实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后面评价“《春秋》贤而褒其后”则取自《公羊传·昭公二十年》“畔则曷为不言其畔?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另有1处融合《公羊》《穀梁》而成,即《节士》“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条“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出自《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则综合了同卷《公羊》“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和《穀梁》“吴其称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身贤,贤也,使贤,亦贤也。延陵季子之贤,尊君也。其名,成尊于上也”。
其余3处,有1处为《春秋》三传之相通者,即《节士》“《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出自《春秋·宣公元年》。其余2处则与《春秋》三传无关,即《杂事三》“臣闻贤圣之君,功立不废,故著于《春秋》”和《刺奢》“孔子曰:“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秋》”。前者出自《史记·乐毅列传》和《战国策·燕策二》,后者只是说孟献子的事迹可以写入《春秋》。
除此之外,还有15处虽未明确提及《春秋》,但实际采用了《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中的事迹。其中《公羊传》3处,即《杂事四》“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条出自《庄公十三年》、同卷“楚庄王伐郑”条出自《宣公十二年》,《义勇》“宋闵公臣长万以勇力闻”条出自《庄公十二年》;《穀梁传》1处,即《善谋》“齐桓公时,江国,黄国,小国也,在江淮之间”条出自《僖公十二年》;《左传》11处,分别是《杂事一》“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条出自《襄公三年》、同卷“卫国逐献公”条出自《襄公十四年》、同卷“楚庄王既讨陈灵公之贼”条出自《成公二年》,《杂事四》“晋文公伐原”条与《僖公二十五年》“晋公围原”之事有关、同卷“郑人游于乡校”条出自《襄公三十一年》、同卷“齐有彗星,齐侯使祝禳之”条出自《昭公二十六年》,《节士》“齐崔杼者,齐之相也,弑庄公”条出自《襄公二十五年》,《义勇》“卫懿公有臣曰弘演”条与《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之事相关,《善谋》“晋文公时,周襄王有弟太叔之难,出亡居于郑”条出自《僖公二十五年》、同卷“虞、虢,皆小国也”条出自《僖公二年》、同卷“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条出自《僖公三十年》。
由上可知,在现存《新序》中,实际涉及《春秋》的地方有28处。其中《穀梁》9处,《公羊》3处,《左传》11处,综合《左传》《公羊》者1处,综合《公羊》《穀梁》者1处,三传之相通者1处,无关者2处。这也反映了刘向在《新序》中是兼用《春秋》三传的。
四、《说苑》《列女传》中的春秋学思想
对于《说苑》中的“《春秋》”之名,徐复观统计为24处,其中还包括不出“《春秋》”之名而与《春秋》有关的5处。[5]实际上从现有资料来看,《说苑》中出现“《春秋》”之名有31处,除去一条数处和一条与《新序》相同的“孟献子之富,可著于《春秋》”佚文外,实际为22条。[6]
《君道》“夫天之生人也”条“《春秋》不予能君而夷狄之,郑伯恶一人而兼弃其师……”,其事《春秋》三传《闵公二年》皆载之,《公羊传》作:“郑弃其师者何?恶其将也。郑伯恶高克,使之将,逐而不纳,弃师之道也”;《穀梁传》作:“郑弃其师。恶其长也。兼不反其众,则是弃其师也”;《左传》作:“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陈立以为“《说苑》此言,可补三《传》之阙”。向宗鲁认为此为“《公》《穀》先师相传旧说”[7][8]。徐复观认为此是《公羊》说。笔者按:《公羊》《穀梁》皆有“《春秋》不予能君而夷狄之”的思想,但从表述文字上看,“兼弃其师”与《穀梁》“兼不反其众,则是弃其师”更为接近。因此,刘向此处所说应出于《穀梁》。结语“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则出自《春秋繁露·俞序》“故卫子夏言,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之为董仲舒之言,则此为《公羊》说无疑。同卷“孔子曰: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徐复观认为出于纬书作者引董仲舒“新周王鲁”之说。向宗鲁以为是“《公羊》先师以《春秋》当新王之说也”[8]。笔者按:学界通常认为纬书成于“哀平之际”,则纬书主体部分应成书于刘向《说苑》之后,故徐复观的说法并不确切。不过此说确与董仲舒的“新周王鲁”说有密切关系。董仲舒曰:“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春秋》上绌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春秋》“作新王”,则意味着“周道”之亡。
《建本》曰:“《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此义未见于《春秋》三传。但此用以说明“建本立始”之重要,则《公羊》《穀梁》皆有其义,《公羊传·隐公元年》曰:“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穀梁传·隐公元年》曰:“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同卷“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盖本于《穀梁传》“谨始”说,除了前引《隐公元年》文外,《桓公元年》亦曰:“元年春。王。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同卷“公扈子曰: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则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此从《春秋繁露·俞序》和《盟会要》以及《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能找到相关文句。
《贵德》“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条“是以孔子历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本于《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董仲舒亦曰:“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汉书·董仲舒传》),此为《公羊》说无疑。同卷“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赙于诸侯,《春秋》讥之”条,出自《公羊传·桓公十五年》和《文公九年》。徐复观以为出自《穀梁》,误。《左传》《穀梁》皆不言“讥”,唯《公羊》言之。“今隐公贪利而身自渔济上,而行八佾,以此化于国人,国人安得不解于义?解于义而纵其欲,则灾害起而臣下僻矣!故其元年始书螟,言灾将起,国家将乱云尔”则出自《公羊传·隐公五年》。
《复恩》“楚人献鼋于郑灵公”条,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四年》。结语“子夏曰:《春秋》者,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也;此非一日之事也,有渐以至焉”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公羊》《穀梁》皆与子夏有关,故此说不易断定。《政理》“《春秋》曰:四民均则王道兴而百姓宁;所谓四民者,士、农、工、商也”。《穀梁传·成公元年》有“四民”之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正谏》“《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条“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本于《穀梁传》《左传》之《宣公九年》;“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则出自《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敬慎》“石雠曰:《春秋》有忽然而足以亡者,国君不可以不慎也”条,未知所出。同卷“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条,《春秋》三传《僖公三十三年》皆有其事。《公羊》《穀梁》皆反对战争,此条中“匹马只轮”与《公羊》同,《穀梁》则作“匹马倚轮”,故其似出《公羊》说。《奉使》“《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条本于《公羊传》《春秋繁露·精华》,皆《公羊》说。具体来说,“既曰大夫无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出自《公羊传·桓公八年》《庄公十九年》《僖公三十年》《襄公二年》《襄公十二年》;“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出自《公羊传·庄公十九年》;“既曰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出自《公羊传·襄公十九年》;“又曰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者”出自《公羊传·宣公八年》;“公子子结擅生事,《春秋》讥之,以为僖公无危事也”出自《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至公》“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显为《公羊》说无疑。如董仲舒曰:“《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春秋繁露·玉杯》),“《春秋》纪纤芥之失,反之王道”(《春秋繁露·王道》),等等。《指武》“《春秋》记国家存亡,以察来世”应本于《春秋繁露·精华》“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同卷“是以《春秋》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华而后夷狄”本于《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董仲舒亦曰:“《春秋》立义:……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春秋繁露·王道》)。《辨物》“夫水旱俱天下阴阳所为也”条出自《春秋繁露·精华》。
《修文》“《春秋》曰:‘壬申,公薨于高寝。’传曰:高寝者何?正寝也”出自《春秋经·定公十五年》,《公羊》《左传》皆无传,《穀梁传》曰“高寝,非正也”,此处解释远比《穀梁传》详细,盖出于当时《穀梁》经师对于此传之进一步解释。同卷“《春秋》曰:‘天王入于成周。’传曰:‘成周者何?东周也’”则出自《公羊传·昭公二十六年》。同卷“《春秋》曰:‘正月,公狩于郎。’传曰:春曰蒐,夏曰苗,秋曰狝,冬曰狩。……”一段文字有舛误,出自《春秋经·桓公四年》。前人多认为此为《公羊》说。卢文弨径根据《公羊说》改“四田”为“三田”说,向宗鲁从之。[9]徐复观认为出自《公羊》说和《春秋繁露》。但据文中解释,其应出于《穀梁》说。《穀梁传》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修文》亦曰:“其谓之田何?圣人举事必返本。五谷者,以奉宗庙,养万民也。去禽兽害稼穑者,故以田言之。”《穀梁传》又曰:“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四时之田用三焉。”《修文》亦对“夏不田”作了说明。董仲舒虽然也说:“猎禽兽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搜,冬狩,夏狝。”(《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但其并没有“四时之田用三”的思想,因此,不能把其归到《公羊》说。同卷“生而相与交通,故曰留宾”条“《春秋》曰:‘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者何?丧事有者,盖以乘马束帛。舆马曰,货财曰赙,衣被曰襚,口实曰唅,玩好曰赠”出自《春秋经·隐公元年》。此段文字似综合《春秋》三传而成。同卷“《春秋》曰:‘庚戌天王崩。’传曰:天王何以不书葬?”系对《公羊传·隐公三年》传文之进一步解释。
以上22条,出于包含董仲舒在内的《公羊》说者13条,《穀梁》说者4条,《公羊》《穀梁》皆有者2条,综合三传者1条,不易断定者1条,未知所出者1条。可见,《说苑》对于《春秋》三传皆有征引,而以《公羊》为多。除此之外,还有未提“《春秋》”之名,但实与《公羊》有关者2条。《尊贤》“春秋之时,天子微弱”条“故共惟五始之要,治乱之端,在乎审己而任贤也”及“故传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以下皆为《公羊》说[10];《修文》“‘夏,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则系《公羊》经师对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的进一步解释。
《列女传》明显提及“《春秋》”的仅1处,即前面说的《贞顺传·宋恭伯姬》“《春秋》贤伯姬”。此外有1处与《公羊》有关者,即《孽嬖传·鲁桓文姜》之事出自《庄公元年》。
此外,《说苑》《列女传》还有很多与《左传》相关的事例。章太炎《刘子政左氏说》指出《新序》《说苑》《列女传》中与《左传》相关的事义有六七十条,并对其中的三十余事作了详细的疏证。[11]日本学者鎌田正也指出,刘向、刘歆都受命在秘书校书,刘歆在秘府看到的古文《春秋左氏传》,刘向也一定能看到。因此,刘向的《洪范五行传》《列女传》《说苑》《新序》等书引用《左传》是理所当然的。[12]
对于《新序》《说苑》中的《春秋》引用情况,徐复观说:“刘向受命习《穀梁传》;《新序》中用《穀梁传》之比例高于《公羊》;而《说苑》用《公羊传》之比例,则远过于《穀梁传》;由此可以推测,刘向晚年,实以《公羊传》优于《穀梁传》。”[13]徐复观的这种推论恐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现存《新序》仅存原来的三分之一,所以不能据此对二书的春秋学情况做出合理的推断。但不管如何,《新序》《说苑》《列女传》都是三传兼用的。
结语
综上可知,刘向的春秋学是兼取春秋《三传》的。那么这是否与其传穀梁学的说法相抵牾呢?唐晏认为这是《公羊》《穀梁》已经经过汉代经师删减的结果:“是向为《穀梁》专家矣。乃今考《说苑》所引《春秋》说,多同于《公羊》,其用《穀梁》者无几,抑又何也?然即其说以考之,《公羊传》则语加详,或且数倍。知今之《公》《穀》二家,为汉代经师删削多矣。”[14]钱穆认为这是汉儒经学家法相通的证据:“向治《穀梁》,而此疏用《公羊》义……后人必谓汉儒经学守家法不相通,其实非也。”[15]徐复观也认为刘向三传并用,并没有专经师法之说。[16]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在《春秋》三传之中,刘向对于《左传》的采用主要涉及史料方面,这或许与其中秘校书见到的材料有关。池田知久认为,刘向对《左传》之探研并不在阐明经中的微言大义,而在揭示其背后的史实。[17]因此,《左传》在刘向著作中都不以“《春秋》”之名的形式出现。这样看来,刘向春秋学所依据的义理实际只有《公羊》《穀梁》两种。《公羊传》是当时官方的正统经学。《穀梁传》虽然在石渠阁会议被立为博士,但其仅是《公羊传》的补充,并没有取代《公羊传》。因此,出身穀梁学的刘向同时采用公羊学也就不足为异了。何况刘向对于《公羊》出身的董仲舒倍加推崇,并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因此在刘向的著作中时常能看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18]
【注释】
[1]陈侃理说:“刘向说春秋灾异仍以《穀梁传》为主,特别是在《穀梁》有不同于他传之说处,坚持《穀梁》说。”参见陈侃理:《儒学、术数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120页。
[2]对于《新序》《说苑》《列女传》等刘向编写的著作能否作为研究刘向思想的资料,历来学者有不同看法。如全祖望、余嘉锡等人认为这些著作不能作为研究刘向思想的资料。《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的儒家类中则说“刘向所序六十七篇”,班固并注曰:“《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可见《汉书·艺文志》所载乃是刘向所有著作的合称。对于《列女传》,《汉书》本传称作“序次”,即根据已有的材料编订次序,从而成书。对于《新序》《说苑》,则言“著”,即依据传记行事而写成的著作。从现有材料来看,《新序》《说苑》《列女传》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很多传记中的资料,但刘向本人对于这些资料进行了细致地甄选、编排,至少表明了他本人对于它们的认同。何况刘向在有些地方还加入了自己的议论,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因此,《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著作可以作为研究刘向思想的资料。
[3][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50页;第50页。
[5]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第50—52页。按,下引徐复观关于《说苑》中的春秋学材料皆出此,本文不再出注。
[6]这里统计的每条分段皆据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7][8][9][10]向宗鲁:《说苑校证》,第30页;第31页;第489页;第176—177页。
[11]章太炎:《刘子政左氏说》,载《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205页。对于《说苑》《列女传》中的《左传》情况,由于材料太多,这里不作详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刘正浩《两汉诸子述左传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的相关研究。
[12]鎌田正:《左傳の成立と其の展開》,大修館書店,1963,第409页。
[13]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第53页。按:本文与徐复观对于《新序》《说苑》中《春秋》材料的统计和分析虽然不尽相同,但在结论上是一致的。
[14]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中华书局,1986,第411页。
[15]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第38页。
[1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第53页。
[17]池田知久:《刘向的学问与思想》,《东方学报》1978年第50册,第135页。
[18]郑玄《六艺论》曰:“治《公羊》者,胡毋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严彭祖及颜安乐,安乐弟子阴丰、刘向、王彦。”(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2011,第3页)未知郑玄此说所据为何。但若果真如此,则刘向受到董仲舒影响就更不足为异了。
原载:《哲学动态》2021年第6期
来源:“哲学动态杂志”微信公众号(2021.7.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