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陈亚军
一、缘起
1998年年初,我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直接申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第七期讲习班的。记得当时的第一推荐人是曾经与我一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过博士生的杨深教授,当时杨深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研究室工作。由于当时的《简章》规定,申请人需要两位推荐人。故杨森教授又请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工作的江怡教授作我的第二推荐人。这一期讲习班的主题是“形而上学”。这期讲习班是在北京骨伤学院举行的。加上“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历时大约二十天。
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我又先后参加了四期讲习班(session),其中包括政治哲学(2000),语言哲学(2002),康德哲学(2006),古希腊哲学(2007);参加了三次为期一周的高级读书班(colloquium),其中包括第三期Robert Nozick的Anarchy, state, and Utopia(1999),第四期Genevieve Lloyd的The Man of Reason: ‘Manle’ & ‘Female’ in Western Philosophy(2001),第五期Gottlob Frege. 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 A Logico-Mathematical Enquiry into the Concept of Number(2005);向“政治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提交了会议论文(摘要);还参加了三次专题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包括“北京卡尔•波谱尔百年”学术研讨会(2002),“北京尼采和海德格尔” 学术研讨会(2002),“政治哲学框架内的民主问题” 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
二、十年前的抉择
1993年7月,我顺利通过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论文答辩。由牟钟鉴教授的推荐,到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接替张践教授的工作,讲授《中国哲学史》。而且,一讲就讲了十五年。由于常年授徒讲学,与孔子为伍。故全面接受了孔子的职业伦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十年前,我作出了参加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学习的抉择,并且积极参加了暑期哲学学院的一些学术活动,主要还是从解决上述“学”与“誨”的关系上考虑的。引而伸之,这种关系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学”方面的“中西马互补”的问题和“誨”方面的“教學相長”的问题。
自1993年起,我曾经准备出国留学。1994年还参加过WSK考试。其后,我多次联系过留学事宜。不过,在1998年参加了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第七期讲习班之后,我便产生了新的想法。
首先,哲学上的“中西马互补”旨在打破“学科垄断”,“专业壁垒”,用“专题意识”来取代“学科意识”,“专业意识”。而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每一期一个专题,用“专题”来汇集天下专家。而我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不以夫一害此一” 。其次,哲学上的“中西马互补” 旨在三者缺一不可,不能顾此而失彼,需要整体上把握。我的学术背景是中国哲学。如果尽弃所学而学焉,则有可能导致“邯郸学步”。而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则为我提供了“道术”不为“天下裂” 的条件。再次,哲学上的“中西马互补”旨在中国大陆的理论思维的创新。这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任何一种理论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没有纯粹的哲学。而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恰巧为我提供了“能近取譬” 的机遇。
三、暑期哲学学院的十年变化
从1998年以来,我参加了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主办的大多数学术活动,亲身感受到了暑期哲学学院的发展、变化,亲眼目睹了暑期哲学学院学员的成长进步。
1. 暑期哲学学院是“与时偕行”的
二十年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和所讨论的问题几乎覆盖了近现代西方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分析哲学、认识论、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哲学和应用伦理学、语言哲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数学哲学、古希腊哲学、D.Parfit哲学、Richard Wolheim哲学、Robert Nozick哲学、Gevivieve Lloyd哲学、卡尔•波谱尔哲学、尼采哲学、海德格尔哲学、康德哲学等。
从我所学过的课程和所参加过的学术研讨会来看,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关注的哲学问题,在大约十年当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与时偕行”的,大致再现了这一时期世界哲学的逻辑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体现在,由语言学转向到价值学转向,由认识论到伦理学,由权利问题到责任问题。由当代西方哲学到古希腊哲学,等等。
从我所学过的课程和所参加过的学术研讨会来看,最近十年间,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主办人的基本思路和境界,即基本的学术范式,也发生了变化和转移。这种变化和转移具体体现在,由语言逻辑的分析到辨证的先验综合,由强调普遍性的道德问题到强调特殊性的伦理问题,由理论思维到社会实践,由单一的西方文化中心论到尊重多元文化的西中比较,等等。
2. 暑期哲学学院的学员是“与时俱进”的
记得1998年我参加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第七期讲习班的时候,学员中高校的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居多,但是,总的说来,英语口语的能力并不怎么强,专业水准也并不怎么高。由于有的外籍教师常常使用英语文言来讲课,特别是从牛津大学来的摩尔博士,大多数学员听起来感到十分吃力。当时,我不仅英语文言不行,日常口语中的疑问句也不行。所以,在外籍教师提问时,常常冷场。致使外籍教师显得十分尴尬。为此,
到了2002年在四川大学举办的第9期“语言哲学”班,学员中的研究生、博士生就开始多了起来。这些学员的英语口语的能力比较强,专业水准也比较高。于是,外籍教师提问时的冷场现象,虽然也出现过。但是,问题主要出现在对于对语言哲学的理解上面,而并非出在对英语的理解上面。这反映出中国学员的专业水准尚不尽人意。这时,境外学员在外语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十分明显了。不过,从整体上去看,境外学员在英文写作方面,显得得心应手,潇洒自如,拥有很大的优势。
2006年,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11期“康德哲学”班,学员的基本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员中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开始居于多数。这些学员中的一些人,不仅英语口语能力强,专业水准也相当高。不仅外籍教师提问时的冷场现象,已经见不到。而且,学员主动提问的现象一下子多了起来。不仅外籍教师中的青年教师,如Garrath William多次受到过中国学员的“围攻”,资深的外籍教师Thomas Pogge所画的图亦受到中国学员的挑战,即使Garrath William请来为其解围的“二路元帅”Onora O’Neill有时也会回陷入“重围”。于是,境内外学员已经可以比翼齐飞了。
四、 暑期哲学学院的教育理念和我的教学改革工作
二十年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的教学活动为中国大陆高校的哲学教师了解和体验英国大学的哲学教学风格,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总的说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通过教学与研讨,外籍教师们既为学员们讲授了哲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的新进展,介绍了哲学的一些主要人物和重要问题。具体地讲,教学方式以外方教师授课为主,配以阅读指导和讨论(Reading Group)、公共室活动(Common Room),以及每周三次主要由外方教师演示、中方学员参与的专题讨论会(Symposium)。学习结束时,进行结业考试,由学员撰写英文论文。外方教师根据学员成绩评定成绩,由学院发给结业证书 。关于高级读书讨论班的教学活动,也大致相仿:在申请参加高级读书讨论班得到批准后,即发给原著一本,进行阅读,并撰写一篇1500字的英文论文。论文应显示作者的批判论证能力。如收到书后不能前来,请将书退回。读书讨论班时间共七天,五天讨论,两天修改论文。
二十年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其深层结构,实际上是,十几年来,西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评价、学习、指导”一体化模型 , 以及现在英国流行的这种模型的一种具体化形式: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 Class Study
• Seminars, Discussions and Presentations
• Team Activities
• Lectures
• Personal Study
• Reading
• Assessment (Peer, Lecturers, Tutors)
• Examinations
在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启发下,2000年,我承担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126202322),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大陆少数民族高校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1)《课堂讨论》课学业测量的民主化。为了实现学业测量的民主化,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加强素质教育(其中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方针,近年来,本项目负责人在所教授的本课程的讨论课中具体实施了由学生民主评定学业成绩的教学改革方案。(2)《课下作业》课的教学改革。鉴于中国大陆学界的学术腐败对于高校学生作业的负面影响,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教改课题立项之后,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学生作业的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哲学与宗教学系2000级哲学班全体同学一起进行“科学地撰写学术研究综述”的教学改革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个阶段是与哲学与宗教学系2004级哲学班全体同学一起进行“科学地撰写学术评估报告”的教学改革实验,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3)受益匪浅的课堂五分钟:学生课堂小讲座。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突出地强调了加强素质教育(其中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改革方面,试图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壁垒,通过更换角色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教学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这项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开设“学术讲座” (4)关于《课下阅读》的指导。为了解决学生对教学大纲中的《参考书》兴趣不大的问题,为了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学生课下阅读指导”的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内容。第一,将教学大纲中的《参考书》,在形式上,进一步划分为:《必读目录》和《进一步阅读目录》。第二,建立公共电子邮箱,作为长期的《师生互动平台》。第三,学业成绩评定的改革。(5)关于《课外科研》的指导。为了消除中国大陆学界的学术腐败对于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为了加强高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进行了指导本科学生从事课外科研工作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本项目负责人具体指导两位同学从事课外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已取得初步成果。研究课题是《阴符经》研究文献索引(The index of Studies to Classic of the Harmony of the Seen and Unseen)。而研究内容是古今中外研究《阴符经》的著作(书,文章和论文,学位论文,音像制品等),并根据图书文献学和情报学的规范,按照标准的顺序,进行文献编目、著录和分析著录、编制二次文献。(6)课堂师生互动的组织。为了实现学业测量的民主化,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加强素质教育(其中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方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近年来,我在所教授的《中国哲学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了“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改革方案。第一,在《教案》和《习题集》中,主讲教师事先预设“思考题”,在教务处网页上发布,以供学生预习。第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讲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提问、学生帮助教师修改教学内容,或者师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等。第三,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面,试行了奖励方案:如果某一位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提出了五个至十个与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则在期末的“平时成绩”中奖励一分。第四,本方案在具体实施之前,需要向每一个选修该门课程的教学班征求意见,得到该教学班中的大多数学生的同意。
十年的学习、反思、实践,我已经开始能够在世界哲学史的背景下去思考中国哲学的本来面貌,中国哲学的现状和中国哲学的未来;我目前正在从事着为“中国哲学”这个现代学科发凡起例的工作。教学改革又使我所教过的大多数学生大大缩短了与中国先哲之间的距离。
原载:《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20周年庆典纪念手册》
录入编辑:小蜜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陈亚军
一、缘起
1998年年初,我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直接申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第七期讲习班的。记得当时的第一推荐人是曾经与我一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过博士生的杨深教授,当时杨深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研究室工作。由于当时的《简章》规定,申请人需要两位推荐人。故杨森教授又请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工作的江怡教授作我的第二推荐人。这一期讲习班的主题是“形而上学”。这期讲习班是在北京骨伤学院举行的。加上“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历时大约二十天。
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我又先后参加了四期讲习班(session),其中包括政治哲学(2000),语言哲学(2002),康德哲学(2006),古希腊哲学(2007);参加了三次为期一周的高级读书班(colloquium),其中包括第三期Robert Nozick的Anarchy, state, and Utopia(1999),第四期Genevieve Lloyd的The Man of Reason: ‘Manle’ & ‘Female’ in Western Philosophy(2001),第五期Gottlob Frege. 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 A Logico-Mathematical Enquiry into the Concept of Number(2005);向“政治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提交了会议论文(摘要);还参加了三次专题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包括“北京卡尔•波谱尔百年”学术研讨会(2002),“北京尼采和海德格尔” 学术研讨会(2002),“政治哲学框架内的民主问题” 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
二、十年前的抉择
1993年7月,我顺利通过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论文答辩。由牟钟鉴教授的推荐,到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接替张践教授的工作,讲授《中国哲学史》。而且,一讲就讲了十五年。由于常年授徒讲学,与孔子为伍。故全面接受了孔子的职业伦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十年前,我作出了参加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学习的抉择,并且积极参加了暑期哲学学院的一些学术活动,主要还是从解决上述“学”与“誨”的关系上考虑的。引而伸之,这种关系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学”方面的“中西马互补”的问题和“誨”方面的“教學相長”的问题。
自1993年起,我曾经准备出国留学。1994年还参加过WSK考试。其后,我多次联系过留学事宜。不过,在1998年参加了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第七期讲习班之后,我便产生了新的想法。
首先,哲学上的“中西马互补”旨在打破“学科垄断”,“专业壁垒”,用“专题意识”来取代“学科意识”,“专业意识”。而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每一期一个专题,用“专题”来汇集天下专家。而我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不以夫一害此一” 。其次,哲学上的“中西马互补” 旨在三者缺一不可,不能顾此而失彼,需要整体上把握。我的学术背景是中国哲学。如果尽弃所学而学焉,则有可能导致“邯郸学步”。而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则为我提供了“道术”不为“天下裂” 的条件。再次,哲学上的“中西马互补”旨在中国大陆的理论思维的创新。这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任何一种理论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没有纯粹的哲学。而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恰巧为我提供了“能近取譬” 的机遇。
三、暑期哲学学院的十年变化
从1998年以来,我参加了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主办的大多数学术活动,亲身感受到了暑期哲学学院的发展、变化,亲眼目睹了暑期哲学学院学员的成长进步。
1. 暑期哲学学院是“与时偕行”的
二十年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和所讨论的问题几乎覆盖了近现代西方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分析哲学、认识论、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哲学和应用伦理学、语言哲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数学哲学、古希腊哲学、D.Parfit哲学、Richard Wolheim哲学、Robert Nozick哲学、Gevivieve Lloyd哲学、卡尔•波谱尔哲学、尼采哲学、海德格尔哲学、康德哲学等。
从我所学过的课程和所参加过的学术研讨会来看,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关注的哲学问题,在大约十年当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与时偕行”的,大致再现了这一时期世界哲学的逻辑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体现在,由语言学转向到价值学转向,由认识论到伦理学,由权利问题到责任问题。由当代西方哲学到古希腊哲学,等等。
从我所学过的课程和所参加过的学术研讨会来看,最近十年间,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主办人的基本思路和境界,即基本的学术范式,也发生了变化和转移。这种变化和转移具体体现在,由语言逻辑的分析到辨证的先验综合,由强调普遍性的道德问题到强调特殊性的伦理问题,由理论思维到社会实践,由单一的西方文化中心论到尊重多元文化的西中比较,等等。
2. 暑期哲学学院的学员是“与时俱进”的
记得1998年我参加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第七期讲习班的时候,学员中高校的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居多,但是,总的说来,英语口语的能力并不怎么强,专业水准也并不怎么高。由于有的外籍教师常常使用英语文言来讲课,特别是从牛津大学来的摩尔博士,大多数学员听起来感到十分吃力。当时,我不仅英语文言不行,日常口语中的疑问句也不行。所以,在外籍教师提问时,常常冷场。致使外籍教师显得十分尴尬。为此,
到了2002年在四川大学举办的第9期“语言哲学”班,学员中的研究生、博士生就开始多了起来。这些学员的英语口语的能力比较强,专业水准也比较高。于是,外籍教师提问时的冷场现象,虽然也出现过。但是,问题主要出现在对于对语言哲学的理解上面,而并非出在对英语的理解上面。这反映出中国学员的专业水准尚不尽人意。这时,境外学员在外语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十分明显了。不过,从整体上去看,境外学员在英文写作方面,显得得心应手,潇洒自如,拥有很大的优势。
2006年,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11期“康德哲学”班,学员的基本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员中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开始居于多数。这些学员中的一些人,不仅英语口语能力强,专业水准也相当高。不仅外籍教师提问时的冷场现象,已经见不到。而且,学员主动提问的现象一下子多了起来。不仅外籍教师中的青年教师,如Garrath William多次受到过中国学员的“围攻”,资深的外籍教师Thomas Pogge所画的图亦受到中国学员的挑战,即使Garrath William请来为其解围的“二路元帅”Onora O’Neill有时也会回陷入“重围”。于是,境内外学员已经可以比翼齐飞了。
四、 暑期哲学学院的教育理念和我的教学改革工作
二十年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的教学活动为中国大陆高校的哲学教师了解和体验英国大学的哲学教学风格,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总的说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通过教学与研讨,外籍教师们既为学员们讲授了哲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的新进展,介绍了哲学的一些主要人物和重要问题。具体地讲,教学方式以外方教师授课为主,配以阅读指导和讨论(Reading Group)、公共室活动(Common Room),以及每周三次主要由外方教师演示、中方学员参与的专题讨论会(Symposium)。学习结束时,进行结业考试,由学员撰写英文论文。外方教师根据学员成绩评定成绩,由学院发给结业证书 。关于高级读书讨论班的教学活动,也大致相仿:在申请参加高级读书讨论班得到批准后,即发给原著一本,进行阅读,并撰写一篇1500字的英文论文。论文应显示作者的批判论证能力。如收到书后不能前来,请将书退回。读书讨论班时间共七天,五天讨论,两天修改论文。
二十年来,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其深层结构,实际上是,十几年来,西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评价、学习、指导”一体化模型 , 以及现在英国流行的这种模型的一种具体化形式: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 Class Study
• Seminars, Discussions and Presentations
• Team Activities
• Lectures
• Personal Study
• Reading
• Assessment (Peer, Lecturers, Tutors)
• Examinations
在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启发下,2000年,我承担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126202322),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大陆少数民族高校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1)《课堂讨论》课学业测量的民主化。为了实现学业测量的民主化,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加强素质教育(其中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方针,近年来,本项目负责人在所教授的本课程的讨论课中具体实施了由学生民主评定学业成绩的教学改革方案。(2)《课下作业》课的教学改革。鉴于中国大陆学界的学术腐败对于高校学生作业的负面影响,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教改课题立项之后,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学生作业的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哲学与宗教学系2000级哲学班全体同学一起进行“科学地撰写学术研究综述”的教学改革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个阶段是与哲学与宗教学系2004级哲学班全体同学一起进行“科学地撰写学术评估报告”的教学改革实验,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3)受益匪浅的课堂五分钟:学生课堂小讲座。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突出地强调了加强素质教育(其中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改革方面,试图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壁垒,通过更换角色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教学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这项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开设“学术讲座” (4)关于《课下阅读》的指导。为了解决学生对教学大纲中的《参考书》兴趣不大的问题,为了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学生课下阅读指导”的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内容。第一,将教学大纲中的《参考书》,在形式上,进一步划分为:《必读目录》和《进一步阅读目录》。第二,建立公共电子邮箱,作为长期的《师生互动平台》。第三,学业成绩评定的改革。(5)关于《课外科研》的指导。为了消除中国大陆学界的学术腐败对于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为了加强高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进行了指导本科学生从事课外科研工作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本项目负责人具体指导两位同学从事课外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已取得初步成果。研究课题是《阴符经》研究文献索引(The index of Studies to Classic of the Harmony of the Seen and Unseen)。而研究内容是古今中外研究《阴符经》的著作(书,文章和论文,学位论文,音像制品等),并根据图书文献学和情报学的规范,按照标准的顺序,进行文献编目、著录和分析著录、编制二次文献。(6)课堂师生互动的组织。为了实现学业测量的民主化,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加强素质教育(其中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方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近年来,我在所教授的《中国哲学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了“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改革方案。第一,在《教案》和《习题集》中,主讲教师事先预设“思考题”,在教务处网页上发布,以供学生预习。第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讲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提问、学生帮助教师修改教学内容,或者师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等。第三,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面,试行了奖励方案:如果某一位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提出了五个至十个与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则在期末的“平时成绩”中奖励一分。第四,本方案在具体实施之前,需要向每一个选修该门课程的教学班征求意见,得到该教学班中的大多数学生的同意。
十年的学习、反思、实践,我已经开始能够在世界哲学史的背景下去思考中国哲学的本来面貌,中国哲学的现状和中国哲学的未来;我目前正在从事着为“中国哲学”这个现代学科发凡起例的工作。教学改革又使我所教过的大多数学生大大缩短了与中国先哲之间的距离。
原载:《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20周年庆典纪念手册》
录入编辑:小蜜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