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以“罗尔斯时代”为思想背景,系统探讨当代分配正义的规范性问题。作者采用跨学科视角,聚焦社会选择思维这一核心范式,通过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的深层对话,回应如何在经验世界中确立正义的规范性这一根本问题。在考察当代分配正义研究的历史思想语境、分配正义的社会选择思维,讨论分配正义的选择基础和选择约束,分析社会选择思维与现代社会事实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分配正义作为规范价值本质上是观察者建构社会事实时的二阶观察方式,最终回答了分配正义成为重要社会价值的原因。

《社会选择与社会正义:当代分配正义的规范性研究》
侯杰耀著
商务印书馆
2025年4月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分配正义的当代思想语境: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
一、重返“罗尔斯时代”
二、从福利经济学到社会选择理论
三、分配正义研究中的规范性问题
第二章 社会选择思维的经济学源流
一、人际效用比较的经济学争论
二、社会选择理论中的人际比较问题
三、人际效用比较的认识论意涵
四、社会选择的规范性:海萨尼的“非个体性”
五、分配正义的社会选择结构
第三章 分配正义的建构性方案
一、原初状态中的选择:排除概率计算
二、基于“道德人”模型的社会选择
三、基于社会选择思维的《正义论》重释
四、罗尔斯与社会选择理论的分野
五、分配正义的建构逻辑
第四章 分配正义的选择基础:个体经验与自由价值
一、个体偶然性与诺奇克的历史演进思维
二、“个体分离”模型的三种形态
三、个体在社会秩序中的自由可能性
四、洛克财产论与分配正义的契约论辩护
五、社会选择思维的政治性
第五章 分配正义的选择约束:社会事实与平等价值
一、自由与平等的价值之争
二、平等价值与激励机制的兼容问题
三、分配正义的规范性来源
四、社会分配的事实逻辑
第六章 社会事实对分配正义的规范性辩护
一、分配正义与经验事实的关系
二、对现代社会事实的观察
三、分配正义的事实基础:现代货币
四、社会选择思维的规范性困境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以“罗尔斯时代”为思想背景,系统探讨当代分配正义的规范性问题。作者采用跨学科视角,聚焦社会选择思维这一核心范式,通过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的深层对话,回应如何在经验世界中确立正义的规范性这一根本问题。在考察当代分配正义研究的历史思想语境、分配正义的社会选择思维,讨论分配正义的选择基础和选择约束,分析社会选择思维与现代社会事实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分配正义作为规范价值本质上是观察者建构社会事实时的二阶观察方式,最终回答了分配正义成为重要社会价值的原因。

《社会选择与社会正义:当代分配正义的规范性研究》
侯杰耀著
商务印书馆
2025年4月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分配正义的当代思想语境: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
一、重返“罗尔斯时代”
二、从福利经济学到社会选择理论
三、分配正义研究中的规范性问题
第二章 社会选择思维的经济学源流
一、人际效用比较的经济学争论
二、社会选择理论中的人际比较问题
三、人际效用比较的认识论意涵
四、社会选择的规范性:海萨尼的“非个体性”
五、分配正义的社会选择结构
第三章 分配正义的建构性方案
一、原初状态中的选择:排除概率计算
二、基于“道德人”模型的社会选择
三、基于社会选择思维的《正义论》重释
四、罗尔斯与社会选择理论的分野
五、分配正义的建构逻辑
第四章 分配正义的选择基础:个体经验与自由价值
一、个体偶然性与诺奇克的历史演进思维
二、“个体分离”模型的三种形态
三、个体在社会秩序中的自由可能性
四、洛克财产论与分配正义的契约论辩护
五、社会选择思维的政治性
第五章 分配正义的选择约束:社会事实与平等价值
一、自由与平等的价值之争
二、平等价值与激励机制的兼容问题
三、分配正义的规范性来源
四、社会分配的事实逻辑
第六章 社会事实对分配正义的规范性辩护
一、分配正义与经验事实的关系
二、对现代社会事实的观察
三、分配正义的事实基础:现代货币
四、社会选择思维的规范性困境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