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8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学科承办的“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4期高级研讨班”(以下简称“暑期学院”)开学典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行。本期研讨班全体学员、外籍授课教师等70余人参加了开学典礼。
研讨班人员合影(主办方供图)
在今天,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哲学理解各种群体道德责任,探索新媒体社会的生存连接,寻求哲学对于人类的新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回顾了暑期学院成立30多年来作为重要国际哲学对话平台,在分析哲学、伦理学、环境哲学等多领域所作的巨大贡献。他表示,此次重启承载着学术交流的新期待,备受学界瞩目。报名通道开启后,国内外高校的申请表如潮水般涌来,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足见哲学界对线下国际学术交流的强烈期盼。他希望本期暑期学院的学员们以哲会友、以思启智,让来自中国的哲学声音与英美哲学传统开展真正的对话。
“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变革,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程表示,本期暑期学院通过深入探讨道德责任与道德心理学等根本性议题,不仅寻求学术突破,更致力于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伦理挑战提供智慧方案。她希望,通过两周的紧密交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能够建立起持久的学术纽带,在道德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催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见解,并期望青年学者借此机会拓展学术视野,培养跨文化研究的敏锐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执行院长毕芙蓉谈到,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孔子的“仁者爱人”,不同文明对真理的探索终将指向“人类如何理解世界、安顿自我、与他人相处”的共同命题,而本期暑期学院的主题正是对这一命题的集体回应。
外籍教师代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ergio Tenenbaum教授引用了康德《逻辑学讲义》中的名言“真理的外在特征或外在试金石,是我们自己的判断同他人判断的调和,因为主观的东西不是以同样方式寓于其他一切人那里的,于是假象也能由此得以解释”,由此强调相互学习的必要性,因为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正是探寻真理的必由之路。最后,他介绍了本期研讨班围绕“责任的本质”“道德动机的来源”等议题展开,既深入探讨康德、休谟等经典哲学家的思想,也结合当代哲学中的情感、欲望等前沿议题进行思想观点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马寅卯随后介绍了录取情况。他还预告,第25期主题将转向“美学”,延续“以真为基,探讨善与美”的学术传统。
未来两周,研讨班将以全英文授课、圆桌讨论和小组工作坊相结合的形式展开。Tenenbaum教授将解析“康德与休谟的责任动机论”;伦敦大学学院John Hyman教授聚焦“‘应当’与义务”;奥本大学Eric Marcus教授剖析“德性与实践理性”;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Rachel Achs助理教授探讨“情感的伦理学与元伦理学”;瑞士纳沙泰尔大学Simon-Pierre Chevarie-Cossette助理教授则梳理“责任与自由意志”。
创办于1988年的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迄今已举办23期高级研讨班和6期高级读书班,被誉为“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哲学国际交流平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8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学科承办的“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24期高级研讨班”(以下简称“暑期学院”)开学典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行。本期研讨班全体学员、外籍授课教师等70余人参加了开学典礼。
研讨班人员合影(主办方供图)
在今天,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哲学理解各种群体道德责任,探索新媒体社会的生存连接,寻求哲学对于人类的新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回顾了暑期学院成立30多年来作为重要国际哲学对话平台,在分析哲学、伦理学、环境哲学等多领域所作的巨大贡献。他表示,此次重启承载着学术交流的新期待,备受学界瞩目。报名通道开启后,国内外高校的申请表如潮水般涌来,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足见哲学界对线下国际学术交流的强烈期盼。他希望本期暑期学院的学员们以哲会友、以思启智,让来自中国的哲学声音与英美哲学传统开展真正的对话。
“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变革,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程表示,本期暑期学院通过深入探讨道德责任与道德心理学等根本性议题,不仅寻求学术突破,更致力于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伦理挑战提供智慧方案。她希望,通过两周的紧密交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能够建立起持久的学术纽带,在道德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催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见解,并期望青年学者借此机会拓展学术视野,培养跨文化研究的敏锐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执行院长毕芙蓉谈到,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孔子的“仁者爱人”,不同文明对真理的探索终将指向“人类如何理解世界、安顿自我、与他人相处”的共同命题,而本期暑期学院的主题正是对这一命题的集体回应。
外籍教师代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ergio Tenenbaum教授引用了康德《逻辑学讲义》中的名言“真理的外在特征或外在试金石,是我们自己的判断同他人判断的调和,因为主观的东西不是以同样方式寓于其他一切人那里的,于是假象也能由此得以解释”,由此强调相互学习的必要性,因为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正是探寻真理的必由之路。最后,他介绍了本期研讨班围绕“责任的本质”“道德动机的来源”等议题展开,既深入探讨康德、休谟等经典哲学家的思想,也结合当代哲学中的情感、欲望等前沿议题进行思想观点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马寅卯随后介绍了录取情况。他还预告,第25期主题将转向“美学”,延续“以真为基,探讨善与美”的学术传统。
未来两周,研讨班将以全英文授课、圆桌讨论和小组工作坊相结合的形式展开。Tenenbaum教授将解析“康德与休谟的责任动机论”;伦敦大学学院John Hyman教授聚焦“‘应当’与义务”;奥本大学Eric Marcus教授剖析“德性与实践理性”;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Rachel Achs助理教授探讨“情感的伦理学与元伦理学”;瑞士纳沙泰尔大学Simon-Pierre Chevarie-Cossette助理教授则梳理“责任与自由意志”。
创办于1988年的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迄今已举办23期高级研讨班和6期高级读书班,被誉为“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哲学国际交流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版权所有